趙熙(1867——1948),字堯生、號香宋,四川榮縣人。蜀中五老七賢之一,世稱“晚清第一詞人”。他“工詩,善書,間亦作畫。詩篇援筆立就,風調冠絕一時。偶撰戲詞,傳播婦孺之口”,蜀傳有“家有趙翁書,斯人才不俗”之諺。光緒十八年(25歲)高中進士,殿試列二等,選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應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國史館編修,轉官監察御史。 ...
趙熙。 趙熙(1867——1948),字堯生、號香宋,四川榮縣人。蜀中五老七賢之一,世稱“晚清第一詞人”。他“工詩,善書,間亦作畫。詩篇援筆立就,風調冠絕一時。偶撰戲詞,傳播婦孺之口”,蜀傳有“家有趙翁書,斯人才不俗”之諺。光緒十八年(25歲)高中進士,殿試列二等,選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應保和殿大考,名列一等,授翰林院國史館編修,轉官監察御史。
辛際周(1885一1957) 字祥雲,號心禪,灰木散人,萬載縣人,辛棄疾後裔。18歲中舉,入京師大學堂。後任江西第五師範學監,《民報》主筆。以父憂回故里,茹素禮佛,未幾執教贛省中學。抗戰時執教廈門大學,不久,被聘為《江西通志》總纂,赴贛前往泰和縣橘園江西省志館著有《江西八十三縣沿革考》等。平生博覽群書,性情兀傲不羈。著《灰木詩存》。詩風沉雄激壯,句法拗峭,運典精工。新中國成立後,移居上海。 ...
辛際周。 辛際周(1885一1957) 字祥雲,號心禪,灰木散人,萬載縣人,辛棄疾後裔。18歲中舉,入京師大學堂。後任江西第五師範學監,《民報》主筆。以父憂回故里,茹素禮佛,未幾執教贛省中學。抗戰時執教廈門大學,不久,被聘為《江西通志》總纂,赴贛前往泰和縣橘園江西省志館著有《江西八十三縣沿革考》等。平生博覽群書,性情兀傲不羈。著《灰木詩存》。詩風沉雄激壯,句法拗峭,運典精工。新中國成立後,移居上海。
陳寂(1900-1976) 字寂園,號枕秋。廣州人。任教中山大學等。有《魚尾集》、《枕秋閣詩詞》、《粵謳評註》、《二晏詞選》等。 ...
陳寂。 陳寂(1900-1976) 字寂園,號枕秋。廣州人。任教中山大學等。有《魚尾集》、《枕秋閣詩詞》、《粵謳評註》、《二晏詞選》等。
姜書閣,字文淵,筆名文淵。一九○七年十一月十四日生,遼寧省鳳城縣朝陽崗人。滿姓姜佳氏,正黃旗人。清華大學政治學專業畢業,歷任國民政府稅務署長。 ...
姜書閣。 姜書閣,字文淵,筆名文淵。一九○七年十一月十四日生,遼寧省鳳城縣朝陽崗人。滿姓姜佳氏,正黃旗人。清華大學政治學專業畢業,歷任國民政府稅務署長。
鄧均吾(1898年11月5日—1969年9月3日),本名鄧成均,筆名均吾、默聲。四川古藺人。中共黨員。現代詩人,翻譯家,教育家,文學家,無產階級革命家。曾任《淺草》、《創造季刊》編輯,中共古藺縣委書記,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1921年參加創造社,1922年開始發表作品。1949年後歷任重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重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紅巖》雜誌主編。195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69年9月3日,鄧均吾因病逝世於重慶。享年71歲。譯有《人類悟性論》、《希臘神話》、《科學概論》、《貧民》、《虛無鄉訊息》等作品。 ...
鄧均吾。 鄧均吾(1898年11月5日—1969年9月3日),本名鄧成均,筆名均吾、默聲。四川古藺人。中共黨員。現代詩人,翻譯家,教育家,文學家,無產階級革命家。曾任《淺草》、《創造季刊》編輯,中共古藺縣委書記,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1921年參加創造社,1922年開始發表作品。1949年後歷任重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重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紅巖》雜誌主編。195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69年9月3日,鄧均吾因病逝世於重慶。享年71歲。譯有《人類悟性論》、《希臘神話》、《科學概論》、《貧民》、《虛無鄉訊息》等作品。
1881-1960.8,字貞晦,號冠三、潛廬、梅隱、梅屋先生等。永嘉(今浙江溫州)人。早年就讀京師學堂,曾執教於溫州府學堂(溫州中學)。民國初年,被選為第一屆國會眾議院候補議員。1923年拒曹錕賄選,毅然偕同沈鈞儒、陳叔通等南下。在上海結交劉放園、李佩秋、陳石遺、徐悲鴻、張紅薇、鄭曼青諸詩畫名家。善詩文書畫金石,繪畫尤長梅花。有西泠印社影印發行《貞晦印存》、《貞晦題畫絕句》傳世。另著有《題畫梅百絕》、《古遺愛傳抄》、《貞晦詩集》等。 ...
劉景晨。 1881-1960.8,字貞晦,號冠三、潛廬、梅隱、梅屋先生等。永嘉(今浙江溫州)人。早年就讀京師學堂,曾執教於溫州府學堂(溫州中學)。民國初年,被選為第一屆國會眾議院候補議員。1923年拒曹錕賄選,毅然偕同沈鈞儒、陳叔通等南下。在上海結交劉放園、李佩秋、陳石遺、徐悲鴻、張紅薇、鄭曼青諸詩畫名家。善詩文書畫金石,繪畫尤長梅花。有西泠印社影印發行《貞晦印存》、《貞晦題畫絕句》傳世。另著有《題畫梅百絕》、《古遺愛傳抄》、《貞晦詩集》等。
龍榆生(1902-1966年),本名龍沐勳,字榆生,號忍寒。江西萬載縣人。著名學者,曾任暨南大學、中山大學、中央大學、上海音樂學院教授。1966年11月18日,病逝於上海。龍榆生的詞學成就,與夏承燾、唐圭璋並稱,是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詞學大師之一。主編過《詞學季刊》。編著有《風雨龍吟室詞》、《唐宋名家詞選》、《近三百年名家詞選》等 。 ...
龍榆生。 龍榆生(1902-1966年),本名龍沐勳,字榆生,號忍寒。江西萬載縣人。著名學者,曾任暨南大學、中山大學、中央大學、上海音樂學院教授。1966年11月18日,病逝於上海。龍榆生的詞學成就,與夏承燾、唐圭璋並稱,是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詞學大師之一。主編過《詞學季刊》。編著有《風雨龍吟室詞》、《唐宋名家詞選》、《近三百年名家詞選》等 。
陳錦漢(1853—1924),字名立,號倬雲,又號韓山山人。海陽(今潮州市)人。光緒二十三年拔貢。關於陳錦漢的生平,其宗侄陳清《倬雲先生像贊》稱其:“少聰敏,力學好問。弱冠與長兄錦江公同補邑庠,越數年,補增食餼。試則冠軍,蜚聲庠序,人鹹目為翰苑中人。然文憎於命,棘闈屢困,迨年四十四拔萃文場,因丁外艱,不得廷試。服闋後援例擷取知縣,分發江西候用,旋遷即用直隸州知州,謝職終養。生平篤孝友,敦氣誼,精周易,工楷書,詩賦又擅名一時,有《四如堂詩集》行世。” ...
陳錦漢。 陳錦漢(1853—1924),字名立,號倬雲,又號韓山山人。海陽(今潮州市)人。光緒二十三年拔貢。關於陳錦漢的生平,其宗侄陳清《倬雲先生像贊》稱其:“少聰敏,力學好問。弱冠與長兄錦江公同補邑庠,越數年,補增食餼。試則冠軍,蜚聲庠序,人鹹目為翰苑中人。然文憎於命,棘闈屢困,迨年四十四拔萃文場,因丁外艱,不得廷試。服闋後援例擷取知縣,分發江西候用,旋遷即用直隸州知州,謝職終養。生平篤孝友,敦氣誼,精周易,工楷書,詩賦又擅名一時,有《四如堂詩集》行世。”
陳融(一八七六—一九五五)字協之,號顒庵。廣東番禺人。歷任廣東法政學校監督、司法廳廳長、高等法院院長、行政院政務處處長、廣州國民政府祕書長、西南政務委員會祕書長、總統府國策顧問。及中樞要職,西南開府,出任政務委員兼祕書長。政餘精於藝事,詩詞書法篆刻俱負時譽。後逝於香港。著有《黃梅花屋詩稿》、《黃梅花屋詩話》、《讀嶺南人詩絕句》、《竹長春館詩》等。 ...
陳融。 陳融(一八七六—一九五五)字協之,號顒庵。廣東番禺人。歷任廣東法政學校監督、司法廳廳長、高等法院院長、行政院政務處處長、廣州國民政府祕書長、西南政務委員會祕書長、總統府國策顧問。及中樞要職,西南開府,出任政務委員兼祕書長。政餘精於藝事,詩詞書法篆刻俱負時譽。後逝於香港。著有《黃梅花屋詩稿》、《黃梅花屋詩話》、《讀嶺南人詩絕句》、《竹長春館詩》等。
馮驤(1865—1932),字健程,四川華陽人。清末入尊經書院學習,曾任四川師範學堂選科教員,四川省政府教育科科員。 ...
馮驤。 馮驤(1865—1932),字健程,四川華陽人。清末入尊經書院學習,曾任四川師範學堂選科教員,四川省政府教育科科員。
高樹(1847—1932),字蔚然,四川瀘縣人。樹與弟楠同中光緒十五年巳醜科進士,同入翰林院。歷官兵部主事、郎中,充軍機章京,改禦史,出知錦州、奉天二府,以廉惠稱。著有《鴒原集》、《金鑾瑣記》、《珠巖山人詩鈔》,惜皆散佚。今僅輯得遺詩五首。 ...
高樹。 高樹(1847—1932),字蔚然,四川瀘縣人。樹與弟楠同中光緒十五年巳醜科進士,同入翰林院。歷官兵部主事、郎中,充軍機章京,改禦史,出知錦州、奉天二府,以廉惠稱。著有《鴒原集》、《金鑾瑣記》、《珠巖山人詩鈔》,惜皆散佚。今僅輯得遺詩五首。
戴貞素(1883—1951),原名仙儔,字祺孫。潮州人。晚清秀才。能詩善文工書。嘗執教席於潮州各學堂。為當時粵東一大名士。仙壽騎箕之後,滄海水枯,紅羊劫盡,其名亦如風過波平,了無痕跡,知之者甚少。近得見其遺著《聽鵑樓詩鈔》稿本,收錄其生平詩作四百九十有六首,前有王國鎮、郭心堯、柯亭之序,饒鍔、吳鶴笙、劉仲英、鄭雪耘、張尚芳、詹安泰、蔡儒蘭、蔡狂父、柯可儂之題詞,皆為當日粵東文林一時之選,可知祺孫詩名籍甚。然其詩集從未刊行,故沒世無聞焉。戊子始由受業郭國英等梓印。 ...
戴貞素。 戴貞素(1883—1951),原名仙儔,字祺孫。潮州人。晚清秀才。能詩善文工書。嘗執教席於潮州各學堂。為當時粵東一大名士。仙壽騎箕之後,滄海水枯,紅羊劫盡,其名亦如風過波平,了無痕跡,知之者甚少。近得見其遺著《聽鵑樓詩鈔》稿本,收錄其生平詩作四百九十有六首,前有王國鎮、郭心堯、柯亭之序,饒鍔、吳鶴笙、劉仲英、鄭雪耘、張尚芳、詹安泰、蔡儒蘭、蔡狂父、柯可儂之題詞,皆為當日粵東文林一時之選,可知祺孫詩名籍甚。然其詩集從未刊行,故沒世無聞焉。戊子始由受業郭國英等梓印。
丁寶濂(1867~1929),諱雨田,字式周,號蓮溪,以字行,彰化鹿港人。丁協源家族丁生讓(名端凝)之長子,進士丁壽泉之侄。光緒間廩膳生。明治三十二(1899)至三十五年(1902)間擔任鹿港公學校漢文教師。昭和四年(1929)4月14日病故,享年六十三。丁寶濂擅書法,用筆純熟,且能展現出個人風格,堪稱清末臺灣具代表性的書家之一。其詩作集結為《蓮溪詩集》,附刊於《櫟社第一集》中,是丁家詩人群中,唯一有詩集刊行者。 ...
丁寶濂。 丁寶濂(1867~1929),諱雨田,字式周,號蓮溪,以字行,彰化鹿港人。丁協源家族丁生讓(名端凝)之長子,進士丁壽泉之侄。光緒間廩膳生。明治三十二(1899)至三十五年(1902)間擔任鹿港公學校漢文教師。昭和四年(1929)4月14日病故,享年六十三。丁寶濂擅書法,用筆純熟,且能展現出個人風格,堪稱清末臺灣具代表性的書家之一。其詩作集結為《蓮溪詩集》,附刊於《櫟社第一集》中,是丁家詩人群中,唯一有詩集刊行者。
邱清泉(1902年1月27日-1949年1月10日),學名青錢,字雨庵,生於浙江省溫州永嘉縣蒲洲鄉,陸軍軍官學校工兵科第二期、德國柏林陸軍大學畢業;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抗戰期間曾任新編第二十二師師長與第五軍軍長,參與昆崙關戰役與滇西緬北戰役。抗戰勝利後參與國共內戰,為第二兵團司令,參與淮海戰役(徐蚌會戰)。此外,邱清泉亦是文武全能的詩人將軍。 ...
邱清泉。 邱清泉(1902年1月27日-1949年1月10日),學名青錢,字雨庵,生於浙江省溫州永嘉縣蒲洲鄉,陸軍軍官學校工兵科第二期、德國柏林陸軍大學畢業;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抗戰期間曾任新編第二十二師師長與第五軍軍長,參與昆崙關戰役與滇西緬北戰役。抗戰勝利後參與國共內戰,為第二兵團司令,參與淮海戰役(徐蚌會戰)。此外,邱清泉亦是文武全能的詩人將軍。
樂時鳴(1917年8月——2015年8月8日),男,生於浙江定海,1932年舟山中學初中畢業,1935年12月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參加革命工作,193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樂時鳴是新四軍老戰士、原解放軍政治學院副政委。2015年8月8日,樂時鳴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京逝世,享年98歲。 ...
樂時鳴。 樂時鳴(1917年8月——2015年8月8日),男,生於浙江定海,1932年舟山中學初中畢業,1935年12月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參加革命工作,193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樂時鳴是新四軍老戰士、原解放軍政治學院副政委。2015年8月8日,樂時鳴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京逝世,享年98歲。
杜芷薌,(1872-1960)字次揚,號逸叟,無錫江陰人,鄉間秀才,後教書鄉里。 ...
杜芷薌。 杜芷薌,(1872-1960)字次揚,號逸叟,無錫江陰人,鄉間秀才,後教書鄉里。
1895-1965,字叔雍,江蘇武進人。況周頤弟子。 ...
趙尊嶽。 1895-1965,字叔雍,江蘇武進人。況周頤弟子。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生於江蘇常州。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25年,先後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成為中共領袖之一。1927年2月7日,自編《瞿秋白論文集》。1934年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委會委員、人民教育委員會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長等職。1935年2月在福建長汀縣被國民黨軍逮捕,6月18日就義,時年36歲。 ...
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生於江蘇常州。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25年,先後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成為中共領袖之一。1927年2月7日,自編《瞿秋白論文集》。1934年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委會委員、人民教育委員會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長等職。1935年2月在福建長汀縣被國民黨軍逮捕,6月18日就義,時年36歲。
吳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東蓬萊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吳佩孚善於用兵,富於韜略,軍事才能在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更為世人矚目。在其軍事生涯前期,曾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有“常勝將軍”之名。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講求五倫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書》、《正一道詮》、《明德講義》、《春秋正義證釋》等著述傳世。 ...
吳佩孚。 吳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山東蓬萊人,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吳佩孚善於用兵,富於韜略,軍事才能在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更為世人矚目。在其軍事生涯前期,曾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有“常勝將軍”之名。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講求五倫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書》、《正一道詮》、《明德講義》、《春秋正義證釋》等著述傳世。
勞思光(1927—2012),生於陝西西安,本名榮瑋,字仲瓊,號韋齋,祖籍湖南長沙,當代漢語學術界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年入讀北京大學哲學系,1949年轉赴臺灣,1952年於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先後在美國哈佛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從事研究工作。1994年起出任臺灣華梵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勞思光學貫中西,著作極豐,無論文、史、哲學,乃至金石考證等方面,皆有論述,其中尤以1980年出版的《新編中國哲學史》,出版以後被港臺大專院校廣泛採用為指定教材。2012年10月21日在臺北逝世,享年85歲。 ...
勞思光。 勞思光(1927—2012),生於陝西西安,本名榮瑋,字仲瓊,號韋齋,祖籍湖南長沙,當代漢語學術界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年入讀北京大學哲學系,1949年轉赴臺灣,1952年於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先後在美國哈佛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從事研究工作。1994年起出任臺灣華梵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勞思光學貫中西,著作極豐,無論文、史、哲學,乃至金石考證等方面,皆有論述,其中尤以1980年出版的《新編中國哲學史》,出版以後被港臺大專院校廣泛採用為指定教材。2012年10月21日在臺北逝世,享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