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mì)(215年—282年),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縣(今甘肅省靈臺縣)人,後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縣)[1-2] 。三國西晉時期學者、醫學家、史學家,東漢名將皇甫嵩曾孫。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後得風痺疾,猶手不釋卷。晉武帝時累徵不就,自表借書,武帝賜書一車。其著作《鍼灸甲乙經》是中國第一部鍼灸學的專著。其實,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 、《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在鍼灸學史上,佔有很高的學術地位,並被譽為“鍼灸鼻祖”。摯虞、張軌等都為其門生。 ...
皇甫謐。 皇甫謐(mì)(215年—282年),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縣(今甘肅省靈臺縣)人,後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縣)[1-2] 。三國西晉時期學者、醫學家、史學家,東漢名將皇甫嵩曾孫。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後得風痺疾,猶手不釋卷。晉武帝時累徵不就,自表借書,武帝賜書一車。其著作《鍼灸甲乙經》是中國第一部鍼灸學的專著。其實,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 、《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在鍼灸學史上,佔有很高的學術地位,並被譽為“鍼灸鼻祖”。摯虞、張軌等都為其門生。
張肅,字君矯,張鬆的兄長,蜀郡乃至益州世家大族,益州別駕從事,劉璋的部下。長得很偉岸,氣度威嚴。曾奉命出使結交曹操,被闢為丞相府椽,拜廣漢太守。後來,他發現弟弟張鬆密謀賣主,聯絡劉備,害怕牽連自己,於是告發,張鬆因此被殺。劉備入蜀後曾效命於帳下,後棄用。 ...
張肅。 張肅,字君矯,張鬆的兄長,蜀郡乃至益州世家大族,益州別駕從事,劉璋的部下。長得很偉岸,氣度威嚴。曾奉命出使結交曹操,被闢為丞相府椽,拜廣漢太守。後來,他發現弟弟張鬆密謀賣主,聯絡劉備,害怕牽連自己,於是告發,張鬆因此被殺。劉備入蜀後曾效命於帳下,後棄用。
邯鄲淳(約132—221)【一作邯鄲浮】,又名竺,字子叔(一作子淑),又字子禮(或作正禮),東漢時潁川陽翟(今禹州市)人,因著有《笑林》三卷、《藝經》一卷而著名,被稱為“笑林始祖,與丁儀、丁廙、楊修為曹植的“四友”。 ...
邯鄲淳。 邯鄲淳(約132—221)【一作邯鄲浮】,又名竺,字子叔(一作子淑),又字子禮(或作正禮),東漢時潁川陽翟(今禹州市)人,因著有《笑林》三卷、《藝經》一卷而著名,被稱為“笑林始祖,與丁儀、丁廙、楊修為曹植的“四友”。
幹寶,生卒年不詳,東晉新蔡(今河南省新蔡縣)人,字令升。著述頗豐,主要有《周易注》、《五氣變化論》、《論妖怪》 、《論山徙》、《司徒儀》、《周官禮注》、《晉記》、《乾子》、《春秋序論》、《百志詩》、《搜神記》等。其祖父幹統,三國時為東吳奮武將軍都亭(今湖北恩施)侯,父幹瑩,曾仕吳,任立節都尉,遷居海鹽。幹寶自小博覽群書,晉元帝時擔任佐著作郎的史官職務,奉命領修國史。後經王導提拔為司徒右長史,遷散騎常侍。除精通史學,幹寶還好易學,為撰寫《搜神記》奠定基礎。 ...
幹寶。 幹寶,生卒年不詳,東晉新蔡(今河南省新蔡縣)人,字令升。著述頗豐,主要有《周易注》、《五氣變化論》、《論妖怪》 、《論山徙》、《司徒儀》、《周官禮注》、《晉記》、《乾子》、《春秋序論》、《百志詩》、《搜神記》等。其祖父幹統,三國時為東吳奮武將軍都亭(今湖北恩施)侯,父幹瑩,曾仕吳,任立節都尉,遷居海鹽。幹寶自小博覽群書,晉元帝時擔任佐著作郎的史官職務,奉命領修國史。後經王導提拔為司徒右長史,遷散騎常侍。除精通史學,幹寶還好易學,為撰寫《搜神記》奠定基礎。
康僧淵,《詩紀》一百七作庾僧淵。本西域人,生於長安。貌雖梵人語實中國,容止詳正志業弘深。誦放光道行二波若,即大小品也。 ...
康僧淵。 康僧淵,《詩紀》一百七作庾僧淵。本西域人,生於長安。貌雖梵人語實中國,容止詳正志業弘深。誦放光道行二波若,即大小品也。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彥士,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魏文帝曹丕之孫,東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封為高貴鄉公。曹髦擅長詩文,傳世文章有《傷魂賦並序》、《顏子論》等。好儒學,曾於太學就經義提出若干問題,著有《春秋左氏傳音》(失傳)。通繪畫,有《祖二疏圖》《盜跖圖》等,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目曹髦為中品。 ...
曹髦。 曹髦(241年11月15日-260年6月2日),字彥士,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四位皇帝(公元254-260年在位)。魏文帝曹丕之孫,東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封為高貴鄉公。曹髦擅長詩文,傳世文章有《傷魂賦並序》、《顏子論》等。好儒學,曾於太學就經義提出若干問題,著有《春秋左氏傳音》(失傳)。通繪畫,有《祖二疏圖》《盜跖圖》等,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目曹髦為中品。
(?—316)西晉襄城鄧陵人,字方叔。幼岐嶷,號“神童”。既長,美風姿,有才藻,時人號曰“杜聖”。惠帝時,附於賈謐,為“二十四友”之一。趙王司馬倫敗,收付廷尉。累遷國子祭酒、汝南太守。洛陽將沒,被殺。 ...
杜育。 (?—316)西晉襄城鄧陵人,字方叔。幼岐嶷,號“神童”。既長,美風姿,有才藻,時人號曰“杜聖”。惠帝時,附於賈謐,為“二十四友”之一。趙王司馬倫敗,收付廷尉。累遷國子祭酒、汝南太守。洛陽將沒,被殺。
十六國時前秦始平人,字若蘭。竇滔妻。滔為苻堅秦州刺史,以罪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迴文旋圖詩》以贈滔。詩凡八百四十字,縱橫反覆皆可讀,詞甚悽惋。一說,竇滔為安南將軍,另有寵姬趙陽臺,鎮襄陽時獨攜趙之任。蘇蕙感傷而織錦為璇璣圖詩以寄。 ...
蘇蕙。 十六國時前秦始平人,字若蘭。竇滔妻。滔為苻堅秦州刺史,以罪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迴文旋圖詩》以贈滔。詩凡八百四十字,縱橫反覆皆可讀,詞甚悽惋。一說,竇滔為安南將軍,另有寵姬趙陽臺,鎮襄陽時獨攜趙之任。蘇蕙感傷而織錦為璇璣圖詩以寄。
(369—404)名一作靈寶。東晉譙國龍亢人,字敬道。桓溫子。襲爵南郡公。初拜太子洗馬。出補義興太守。安帝隆安二年,兗州刺史王恭、荊州刺史殷仲堪起兵,玄應之。恭為其部將劉牢之所殺,詔以玄為江州刺史。明年,朝廷用離間計,加玄都督荊州四郡,使擊殺殷仲堪、楊佺期,據有荊雍,領荊、江二州刺史,都督荊、司等八州。玄於是樹用心腹,兵馬日盛。安帝元興初,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領兵討伐桓玄,玄率軍東下,攻入建康,殺司馬道子父子,執掌朝政。二年稱帝,國號楚。三年,劉裕、劉毅在京口起兵討之,玄兵敗西逃,為益州兵所殺。 ...
桓玄。 (369—404)名一作靈寶。東晉譙國龍亢人,字敬道。桓溫子。襲爵南郡公。初拜太子洗馬。出補義興太守。安帝隆安二年,兗州刺史王恭、荊州刺史殷仲堪起兵,玄應之。恭為其部將劉牢之所殺,詔以玄為江州刺史。明年,朝廷用離間計,加玄都督荊州四郡,使擊殺殷仲堪、楊佺期,據有荊雍,領荊、江二州刺史,都督荊、司等八州。玄於是樹用心腹,兵馬日盛。安帝元興初,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領兵討伐桓玄,玄率軍東下,攻入建康,殺司馬道子父子,執掌朝政。二年稱帝,國號楚。三年,劉裕、劉毅在京口起兵討之,玄兵敗西逃,為益州兵所殺。
吳隱之。 吳隱之(?—414),字處默,東晉濮陽鄄城人,生當東晉後期。曾任中書侍郎,左衛將軍,廣州刺史等職,官至度支尚書,著名廉吏。
(?—399)東晉琅邪臨沂人。王羲之子。工草隸。仕歷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王氏世事五斗米道,凝之彌篤。安帝隆安三年,孫恩在海上起兵,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不從。入室請禱,謂有鬼兵相助,不作防禦,卒為恩所殺。 ...
王凝之。 (?—399)東晉琅邪臨沂人。王羲之子。工草隸。仕歷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王氏世事五斗米道,凝之彌篤。安帝隆安三年,孫恩在海上起兵,攻會稽,僚佐請為之備,不從。入室請禱,謂有鬼兵相助,不作防禦,卒為恩所殺。
(?—388)東晉琅邪臨沂人,字子猷。王羲之子。為大司馬桓溫參軍。任性放達,不理府事。又為桓衝車騎將軍。嘗居山陰,夜雪初霽,忽憶戴逵,泛舟往訪,造門不入而返。人問則日:“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官至黃門侍郎。後棄官東歸。弟王獻之卒,奔喪不哭,直上靈床坐而取獻之琴彈之,久而不調。嘆日:“嗚呼子敬,人琴俱亡!”因頓絕。月餘疾卒。 ...
王徽之。 (?—388)東晉琅邪臨沂人,字子猷。王羲之子。為大司馬桓溫參軍。任性放達,不理府事。又為桓衝車騎將軍。嘗居山陰,夜雪初霽,忽憶戴逵,泛舟往訪,造門不入而返。人問則日:“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官至黃門侍郎。後棄官東歸。弟王獻之卒,奔喪不哭,直上靈床坐而取獻之琴彈之,久而不調。嘆日:“嗚呼子敬,人琴俱亡!”因頓絕。月餘疾卒。
(?—349)東晉琅邪臨沂人,字修齡。王廩子。嘗在東山甚貧乏。陶侃子陶範為烏程令,贈米一船,不受。好談諧,善屬文,為當世所重。能閉目投壺。歷郡守、侍中、丹陽尹。石虎死,朝廷欲綏輯河洛,以為西中郎將、司州刺史。以疾固辭,未行而卒。 ...
王胡之。 (?—349)東晉琅邪臨沂人,字修齡。王廩子。嘗在東山甚貧乏。陶侃子陶範為烏程令,贈米一船,不受。好談諧,善屬文,為當世所重。能閉目投壺。歷郡守、侍中、丹陽尹。石虎死,朝廷欲綏輯河洛,以為西中郎將、司州刺史。以疾固辭,未行而卒。
東晉太原中都人,字齊莊。孫盛子。幼聰慧。年七、八歲,與父俱從庾亮獵。 ...
孫放。 東晉太原中都人,字齊莊。孫盛子。幼聰慧。年七、八歲,與父俱從庾亮獵。
東晉太原中都人,字承公。孫楚孫。幼南渡。放誕不羈,善屬文。褚裒命為參軍,不就,家於會稽。性好山水,求為鄞令,轉任吳寧。不恤政事。唯縱情遊蕩山水。官終餘姚令。 ...
孫統。 東晉太原中都人,字承公。孫楚孫。幼南渡。放誕不羈,善屬文。褚裒命為參軍,不就,家於會稽。性好山水,求為鄞令,轉任吳寧。不恤政事。唯縱情遊蕩山水。官終餘姚令。
(?—269)西晉汝南南頓人,字吉甫。應璩子。善談論,以才學稱。舉高第,頻歷顯位。晉武帝即位,任給事中。帝於華林園宴射,貞賦詩最美。累遷散騎常侍。以儒學與荀撰定新禮。有文集。 ...
應貞。 (?—269)西晉汝南南頓人,字吉甫。應璩子。善談論,以才學稱。舉高第,頻歷顯位。晉武帝即位,任給事中。帝於華林園宴射,貞賦詩最美。累遷散騎常侍。以儒學與荀撰定新禮。有文集。
(307—346)十六國時前涼國君,字公庭。張寔子。建興十二年(東晉明帝太寧二年)嗣其叔張茂為涼州牧西平公,並受前趙封涼王之號。建興十五年(東晉成帝咸和二年),駿乘前趙被後趙戰敗,出兵攻前趙秦州諸郡,大敗,失河南地。及石勒殺劉曜,駿因長安亂,復收河南地。全盛時,盡有隴西之地,控制西域諸城邦,雖稱臣於晉,而不行中興正朔。建興三十三年(東晉穆帝永和元年),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假涼王,仍用建興年號。在位二十二年卒。 ...
張駿。 (307—346)十六國時前涼國君,字公庭。張寔子。建興十二年(東晉明帝太寧二年)嗣其叔張茂為涼州牧西平公,並受前趙封涼王之號。建興十五年(東晉成帝咸和二年),駿乘前趙被後趙戰敗,出兵攻前趙秦州諸郡,大敗,失河南地。及石勒殺劉曜,駿因長安亂,復收河南地。全盛時,盡有隴西之地,控制西域諸城邦,雖稱臣於晉,而不行中興正朔。建興三十三年(東晉穆帝永和元年),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假涼王,仍用建興年號。在位二十二年卒。
漢末建安魏國官員時期,由魏國東曹掾崔琰推薦。在曹操稱魏王時,曾上表稱讚曹操功業,受到時人譏諷。推薦者崔琰也被時人批評。 ...
陳無名。 漢末建安魏國官員時期,由魏國東曹掾崔琰推薦。在曹操稱魏王時,曾上表稱讚曹操功業,受到時人譏諷。推薦者崔琰也被時人批評。
(467—523)北魏北平無終人,字敬安。少任俠,好劍客,年二十六,始好學,博覽篇籍。歷北平太守,有惠政。坐事免歸。後除給事中,領侍御史,劾奏不畏強禦。免歸,著《演賾賦》,以明幽微通塞之事。孝明帝即位,清河王懌舉為步兵校尉,領汝南王悅郎中令。多切諫,悅敬憚之。懌被害,固獨詣喪所,盡哀。位至前軍將軍。 ...
陽固。 (467—523)北魏北平無終人,字敬安。少任俠,好劍客,年二十六,始好學,博覽篇籍。歷北平太守,有惠政。坐事免歸。後除給事中,領侍御史,劾奏不畏強禦。免歸,著《演賾賦》,以明幽微通塞之事。孝明帝即位,清河王懌舉為步兵校尉,領汝南王悅郎中令。多切諫,悅敬憚之。懌被害,固獨詣喪所,盡哀。位至前軍將軍。
僧人竺僧度,本姓王名睎,字玄宗,東蕪人氏。雖然出身低微,但天姿秀髮,到16歲時神情爽拔,卓然不群,而且性情溫和,為鄉鄰們所稱讚欽慕。 ...
強振志。 僧人竺僧度,本姓王名睎,字玄宗,東蕪人氏。雖然出身低微,但天姿秀髮,到16歲時神情爽拔,卓然不群,而且性情溫和,為鄉鄰們所稱讚欽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