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天台僧

送天台僧朗讀

遠夢歸華頂,扁舟背岳陽。寒蔬修淨食,夜浪動禪床。

雁過孤峰曉,猿啼一樹霜。身心無別念,餘習在詩章。

送天台僧鑑賞

  詩人賈島早年曾經為僧,後雖還俗,但過去的蒲團生涯對他不能沒有影響,他的詩中常出現的孤寒清寂,恬淡超然,也與此有密切的關係。聞一多先生在《唐詩雜論·賈島》一文中精闢地指出:“早年記憶中‘坐學白骨塔’、‘三更兩鬢幾枝雪,一念雙峰四祖心’的禪味,不但是‘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月落看心次,雲生閉目中’一類詩境的藍本,而且是‘瀑布五尺仞,草堂瀑布邊’,‘孤鴻來夜半,積雪在諸峰’,甚至‘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的淵源。”所以,同樣是禪詩,賈島與王維就往往不一樣。如果說王維是幽靜空明的話,賈島就是枯寒苦瘦,這首詩的境界也恰好說明了這一點。這也就告訴讀者,研究作家,不能脫離他的個性、經歷,否則,難免隔靴搔癢。

  全詩前三聯皆是詩人想象的這位天台僧人遠去的情景。首聯“遠夢歸華頂,扁舟背岳陽”中的“扁舟”直接地將天台僧一路孤寂的情景展現在讀者面前;“背岳陽”點明瞭天台僧人的離去,即乘坐扁舟朝著背離岳陽的方向駛去,此處即交代出了詩人與天台僧送別的地點,又飽含了詩人對天台僧濃濃的贈別之情。頷聯“寒蔬修靜食,夜浪動禪床”是進一步想象天台僧在途中的情景,通過僧人的飲食與坐禪兩個方面來表現出了僧人清心寡慾與孤寒清寂。頸聯“雁過孤峰曉,猿啼一樹霜”僧人這一路之中大雁相伴,孤峰相隨,更有猿啼之聲在耳畔縈繞。這句中,一個“孤”字,一個“霜”進一步昇華了僧人孤寒清寂的形象。尾聯“身心無別念,餘習在詩章”,即說明了僧人的“心中無一物”,同時也是詩人的自比。

賈島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後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後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

贾岛朗讀
()

猜你喜歡

一瓶離日外,行指赤城中。去自重雲下,來從積水東。
攀蘿躋石徑,掛錫憩松風。回首雞林道,唯應夢想通。

()

杖策路迢迢,經年別石橋。厭聽方廣磬,去看浙江潮。

雪透麻鞋冷,雲和布衲挑。舊時清隱地,月落故山遙。

()
董其昌 : 贈天台僧

雪堂行腳到朱門,檀度幾緣屬利根。塑性若能通佛性,赤城霞裡瑞光屯。

()
許棠 : 贈天台僧

赤城霞外寺,不忘舊登年。石上吟分海,樓中語近天。
重遊空有夢,再隱定無緣。獨夜休行道,星辰靜照禪。

()

水向石邊方急流,禪心如月照源頭。百川傾注三千界,一滴生成七萬秋。

魚躍魚潛忘密藻,花開花落對閒鷗。吾泉堪濯還堪飲,獨聽滄浪起遠洲。

()

滄波泛瓶錫,幾月到天朝。鄉信日邊斷,歸程海面遙。

秋泉吟裡落,霜葉定中飄。為愛華風好,扶桑夢自消。

()

衰年不願海山居,願舐淮南藥鼎餘。但使體中還少壯,更偕兒輩向詩書。

蒼山旨蓄承分乞,白首飛蓬或埽除。想見赤城霞畔路,長鑱木柄下空虛。

()

天台仙籍上,又見姓劉人。入幕紅蓮曉,趨庭彩服春。

魚多知海熟,藥少覺山貧。太守鄉儒丈,何妨婉畫頻。

()
薛曜 : 送道士入天台

洛陽陌上多離別,蓬萊山下足波潮。

碧海桑田何處在,笙歌一聽一遙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