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送柴侍御。唐代。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沅江的波浪連線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
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
侍御:官職名。
通波(流):四處水路相通。
武岡:縣名,在湖南省西部。
兩鄉:作者與柴侍御分處的兩地。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到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時的作品。這位柴侍御將要從龍標前往武岡,詩人寫下這首詩為他送行。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點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語調流暢而輕快,“流水”與“通波”蟬聯而下,顯得江河相連,道無艱阻,再加上一個“接”字,更給人一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這是為下一句作勢。龍標、武岡雖然兩地相“接”,但畢竟是隔山隔水的“兩鄉”。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運用靈巧的筆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詰,反覆致意,懇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達出了詩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說詩的第一句意在表現兩地相近,那麼這兩句更是雲雨相同,明月共睹,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有它鮮明的個性。
這首詩通過想象來創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為“一鄉”。語意新穎,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為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而這種情誼也是別後相思的種子。又何況那青山雲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後的思念,滲透在字裡行間了。
讀者可以感到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是為了寬慰友人,也只有將“離傷”強壓心底,不讓自己的“離傷”感染對方。更可能是對方已經表現出“離傷”之情,才使得工於用意、善於言情的詩人用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這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覺有離傷”,更能讓人感到無比的親切和難得的深情。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覽無餘的直說更加耐人尋味。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巨集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
王昌齡。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祕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巨集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送柴教諭。鄭真。送柴教諭。 玲玲琚佩颯天風,三載宮牆教育功。館閣名高霄漢表,山川妙入畫圖中。雲生曉席芙蕖動,日射春盤苜蓿空。書滿卻看勝薦剡,未應皓首嘆飛蓬。
送柴大諫赴闕。張士遜。送柴大諫赴闕。 一萬餘家留戀意,二三十里管絃聲。惠加潼水流難盡,鞭指金門望轉清。
送柴先生二首 其一。何景明。送柴先生二首 其一。 迢遞京華路,憐君歲暮行。一尊淮水上,疋馬楚王城。白首家無定,黃金藥未成。蓬瀛如可涉,約爾共逃名。
送柴先生二首 其二。何景明。送柴先生二首 其二。 季夏辭燕地,經冬滯汝湄。孤城一相送,岐路不勝悲。為客江湖遠,求仙歲月遲。世途來不易,相見更何時。
謝士烈送柴。王翰。謝士烈送柴。 三年為客住梁園,兩眼昏眵雪滿顛。詩好每教高士許,家貧多得故人憐。驅寒但恨樽無酒,借煖今欣灶有煙。慚愧題書問餘用,欲求芻豆苦無錢。
送柴儉堂歸平陸。張問安。送柴儉堂歸平陸。 先生讀書處,門對中條山。林火乍明滅,白雲時往還。開窗映繁綠,隱几長蕭間。到日方朱夏,琴尊好閉關。
送柴伯通歸衢樑。黃裳。送柴伯通歸衢樑。 晚入荷華一葉香,羨君歸興滿仙鄉。他年上國來須早,今夜中秋別太忙。雖厭風波同客路,已憐松柏共秋霜。東來傳舍無多地,勤寄新詩莫我忘。
送柴常之赴汀州教官。王十朋。送柴常之赴汀州教官。 有客神珠玉,訪予雲水鄉。虞庠同舍友,虎榜甲科郎。送別汀蘋白,之官芹藻香。南溟九萬里,拭目看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