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尤近於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
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他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同時也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尤近於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約公元一一四七午前後在世]字無變,漢州德陽人。生卒年不詳,約宋高宗紹興中前後在世。以文學知名。蔭補將仕郎,授成都府靈泉縣尉。秩滿,調雅州教授。虞允文宣撫全蜀,置之冪下,多所贊畫。尋以薦除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力乞補外改奉議郎,通判淹州府事。流謙著有澹齊集八十一卷,《國史經籍志》傳於世。 ...
李流謙。 [約公元一一四七午前後在世]字無變,漢州德陽人。生卒年不詳,約宋高宗紹興中前後在世。以文學知名。蔭補將仕郎,授成都府靈泉縣尉。秩滿,調雅州教授。虞允文宣撫全蜀,置之冪下,多所贊畫。尋以薦除諸王宮大小學教授。力乞補外改奉議郎,通判淹州府事。流謙著有澹齊集八十一卷,《國史經籍志》傳於世。
陳普。 陳普,字尚德,號懼齋,世稱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於寧德二十都石堂(今屬蕉城區虎貝鄉文峰村)。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學家,其鑄刻漏壺為世界最早鐘錶之雛形。
釋紹曇(?~一二九七),字希叟。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住慶元府佛隴□□禪寺。景定元年(一二六○),住平江府法華禪寺。五年,住慶元府雪竇資聖禪寺。度宗鹹淳五年(一二六九),住慶元府瑞巖山開善禪寺。元成宗元貞三年卒。有《希叟紹曇禪師語錄》一卷、《希叟紹曇禪師廣錄》七卷,收入《續藏經》。事見《語錄》及所附居徑《拜呈日本國慄棘庵諸位尊屬禪師》。 釋紹曇詩,以輯自《語錄》《廣錄》者及其中單編之偈頌編為六卷,輯自他書者附於卷末。 ...
釋紹曇。 釋紹曇(?~一二九七),字希叟。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住慶元府佛隴□□禪寺。景定元年(一二六○),住平江府法華禪寺。五年,住慶元府雪竇資聖禪寺。度宗鹹淳五年(一二六九),住慶元府瑞巖山開善禪寺。元成宗元貞三年卒。有《希叟紹曇禪師語錄》一卷、《希叟紹曇禪師廣錄》七卷,收入《續藏經》。事見《語錄》及所附居徑《拜呈日本國慄棘庵諸位尊屬禪師》。 釋紹曇詩,以輯自《語錄》《廣錄》者及其中單編之偈頌編為六卷,輯自他書者附於卷末。
(1041—1097)宋臨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進士。哲宗元祐初,歷祕書省正字、集賢校理、國子司業。四年,為著作郎,論科舉之弊,詆王安石《三經新義》,請復詩賦取士,又欲罷大義而益以諸經策。拜中書舍人,直學士院。八年,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坐元祐黨奪職,居池州卒。與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有《詩書論語說》、《金華講義》、《芍藥譜》、《內外製》、《雜文》、《宗伯集》(編入《清江三孔集》)。 ...
孔武仲。 (1041—1097)宋臨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進士。哲宗元祐初,歷祕書省正字、集賢校理、國子司業。四年,為著作郎,論科舉之弊,詆王安石《三經新義》,請復詩賦取士,又欲罷大義而益以諸經策。拜中書舍人,直學士院。八年,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坐元祐黨奪職,居池州卒。與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有《詩書論語說》、《金華講義》、《芍藥譜》、《內外製》、《雜文》、《宗伯集》(編入《清江三孔集》)。
元幹出身書香門第。其父名動,進士出身,官至龍圖閣直學士,能詩。張元幹受其家風影響,從小聰明好學,永泰的寒光閣、水月亭是他幼年生活和讀書處。十四五歲隨父親至河北官廨(在臨漳縣)已能寫詩,常與父親及父親的客人唱和,人稱之“敏悟”。 ...
張元幹。 元幹出身書香門第。其父名動,進士出身,官至龍圖閣直學士,能詩。張元幹受其家風影響,從小聰明好學,永泰的寒光閣、水月亭是他幼年生活和讀書處。十四五歲隨父親至河北官廨(在臨漳縣)已能寫詩,常與父親及父親的客人唱和,人稱之“敏悟”。
李石。少負才名,既登第,任大學博士,出主石室,就學者如雲。蜀學之盛,古今鮮儷。後卒成都,時作山水小筆,風調遠俗。卒年七十外。 ...
李石。 李石。少負才名,既登第,任大學博士,出主石室,就學者如雲。蜀學之盛,古今鮮儷。後卒成都,時作山水小筆,風調遠俗。卒年七十外。
釋道潛,本名曇潛,號參寥子,賜號妙總大師。俗姓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續骫骳說》)。一說姓何,於潛(今浙江臨安西南)人(《鹹淳臨安志》卷七○)。幼即出家為僧,能文章,尤喜為詩。與蘇軾、秦觀友善,常有倡和。哲宗紹聖間,蘇軾貶海南,道潛亦因詩獲罪,責令還俗。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曾肇為之辯解,復為僧。崇寧末歸老江湖。其徒法穎編有《參寥子詩集》十二卷,行於世。 ...
釋道潛。 釋道潛,本名曇潛,號參寥子,賜號妙總大師。俗姓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續骫骳說》)。一說姓何,於潛(今浙江臨安西南)人(《鹹淳臨安志》卷七○)。幼即出家為僧,能文章,尤喜為詩。與蘇軾、秦觀友善,常有倡和。哲宗紹聖間,蘇軾貶海南,道潛亦因詩獲罪,責令還俗。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曾肇為之辯解,復為僧。崇寧末歸老江湖。其徒法穎編有《參寥子詩集》十二卷,行於世。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
蘇泂(一一七○~?)(與趙師秀同齡,生年參《文學遺產》一九八三年四期《趙師秀生年小考》),字召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頌四世孫。生平事蹟史籍失載,從本集詩篇可知,早年隨祖師德宦遊成都,曾任過短期朝官,在荊湖、金陵等地作幕賓,身經寧宗開禧初的北征。曾從陸游學詩,與當時著名詩人辛棄疾、劉過、王楠、趙師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餘。有《泠然齋集》十二卷、《泠然齋詩餘》一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二○、二一),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泠然齋詩集》八卷。 ...
蘇泂。 蘇泂(一一七○~?)(與趙師秀同齡,生年參《文學遺產》一九八三年四期《趙師秀生年小考》),字召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頌四世孫。生平事蹟史籍失載,從本集詩篇可知,早年隨祖師德宦遊成都,曾任過短期朝官,在荊湖、金陵等地作幕賓,身經寧宗開禧初的北征。曾從陸游學詩,與當時著名詩人辛棄疾、劉過、王楠、趙師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餘。有《泠然齋集》十二卷、《泠然齋詩餘》一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二○、二一),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泠然齋詩集》八卷。
(1140—1204)建寧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嚴,號東塘居士。孝宗隆興元年進士。授溧陽主簿。歷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為吏部尚書兼侍讀。寧宗嘉泰三年,同知樞密院,進參知政事。罷以資政殿學士知鎮江府。奉祠致仕。學問淹博,其疏奏多切時弊,詩文格調清新。任四川安撫使時,嘗命屬官輯蜀中詩文為《成都文類》。有《東塘集》。 ...
袁說友。 (1140—1204)建寧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嚴,號東塘居士。孝宗隆興元年進士。授溧陽主簿。歷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為吏部尚書兼侍讀。寧宗嘉泰三年,同知樞密院,進參知政事。罷以資政殿學士知鎮江府。奉祠致仕。學問淹博,其疏奏多切時弊,詩文格調清新。任四川安撫使時,嘗命屬官輯蜀中詩文為《成都文類》。有《東塘集》。
劉宰(1167—1240)字平國,號漫塘病叟,鎮江金壇(今屬江蘇)人 。紹熙元年(1190)舉進士。歷任州縣,有能聲。尋告歸。理宗立,以為籍田令。遷太常丞,知寧國府,皆辭不就。端平間,時相收召譽望略盡,不能舉者僅宰與崔與之二人。隱居三十年,於書無所不讀。既卒,朝廷嘉其節,諡文清。宰為文淳古質直,著有《漫塘文集》三十六卷,《四庫總目》又作有語錄,並傳於世。 ...
劉宰。 劉宰(1167—1240)字平國,號漫塘病叟,鎮江金壇(今屬江蘇)人 。紹熙元年(1190)舉進士。歷任州縣,有能聲。尋告歸。理宗立,以為籍田令。遷太常丞,知寧國府,皆辭不就。端平間,時相收召譽望略盡,不能舉者僅宰與崔與之二人。隱居三十年,於書無所不讀。既卒,朝廷嘉其節,諡文清。宰為文淳古質直,著有《漫塘文集》三十六卷,《四庫總目》又作有語錄,並傳於世。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位於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 ...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北宋撫州府臨川城人(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沙河人,位於香楠峰下,其父為撫州府手力節級),是當時的撫州籍第一個宰相。晏殊與其第七子晏幾道(1037-1110),在當時北宋詞壇上,被稱為“大晏”和“小晏”。
陳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號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縣)人。生卒年俱不確定,前人認為“把陳允平的生年定在寧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間(1215-1220)比較合理”,“卒年疑在元貞前後,與周密卒年相去不遠”,暫依之。少從楊簡學,德祐時授沿海制置司參議官。有詩集《西麓詩稿》,存詩86首,《全宋詩》另從《永樂大典》輯3首,從《詩淵》輯50首,共計139首。有詞集《日湖漁唱》和《西麓繼周集》,各存詞86首和123首,還有5首有調名而無詞,《全宋詞》無另輯者,共計209首。 ...
陳允平。 陳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號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縣(今浙江寧波市鄞縣)人。生卒年俱不確定,前人認為“把陳允平的生年定在寧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間(1215-1220)比較合理”,“卒年疑在元貞前後,與周密卒年相去不遠”,暫依之。少從楊簡學,德祐時授沿海制置司參議官。有詩集《西麓詩稿》,存詩86首,《全宋詩》另從《永樂大典》輯3首,從《詩淵》輯50首,共計139首。有詞集《日湖漁唱》和《西麓繼周集》,各存詞86首和123首,還有5首有調名而無詞,《全宋詞》無另輯者,共計209首。
廖行之(1137~1189) ,字天民,號省齋,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陽市)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進士,調嶽州巴陵尉。未數月,以母老歸養。告滿,改授潭州寧鄉主簿,未赴而卒,時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經濟之學。遺著由其子謙編為《省齋文集》十卷,已佚。 ...
廖行之。 廖行之(1137~1189) ,字天民,號省齋,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陽市)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進士,調嶽州巴陵尉。未數月,以母老歸養。告滿,改授潭州寧鄉主簿,未赴而卒,時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經濟之學。遺著由其子謙編為《省齋文集》十卷,已佚。
(1292—1364)處州遂昌人,遷錢塘,字明德,號尚左生。少穎悟,刻勵於學。順帝至正中,除平江儒學教授,升江浙儒學提舉,卒於官。為文滂沛豪宕,詩亦清峻蒼古。有《遂昌雜誌》、《僑吳集》。 ...
鄭元祐。 (1292—1364)處州遂昌人,遷錢塘,字明德,號尚左生。少穎悟,刻勵於學。順帝至正中,除平江儒學教授,升江浙儒學提舉,卒於官。為文滂沛豪宕,詩亦清峻蒼古。有《遂昌雜誌》、《僑吳集》。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祕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援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諡文,人稱楊文公。 ...
楊億。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祕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援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諡文,人稱楊文公。
宋福州福清人,字楚材。孝宗淳熙五年進士。授泰和簿。與辛棄疾、周必大、陳傅良、戴溪、朱熹、呂祖謙等為友。曾三上書於朝,譏切朝政。時朝議欲授以中都幹官,或沮之,改石城丞。有《虛齋文集》。 ...
鄧林。 宋福州福清人,字楚材。孝宗淳熙五年進士。授泰和簿。與辛棄疾、周必大、陳傅良、戴溪、朱熹、呂祖謙等為友。曾三上書於朝,譏切朝政。時朝議欲授以中都幹官,或沮之,改石城丞。有《虛齋文集》。
劉過(1154~1206)南宋文學家,字改之,號龍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縣)人,長於廬陵(今江西吉安),去世於江蘇崑山,今其墓尚在。四次應舉不中,流落江湖間,布衣終身。曾為陸游、辛棄疾所賞,亦與陳亮、岳珂友善。詞風與辛棄疾相近,抒發抗金抱負狂逸俊致,與劉克莊、劉辰翁享有“辛派三劉”之譽,又與劉仙倫合稱為“廬陵二布衣”。有《龍洲集》、《龍洲詞》。 ...
劉過。 劉過(1154~1206)南宋文學家,字改之,號龍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縣)人,長於廬陵(今江西吉安),去世於江蘇崑山,今其墓尚在。四次應舉不中,流落江湖間,布衣終身。曾為陸游、辛棄疾所賞,亦與陳亮、岳珂友善。詞風與辛棄疾相近,抒發抗金抱負狂逸俊致,與劉克莊、劉辰翁享有“辛派三劉”之譽,又與劉仙倫合稱為“廬陵二布衣”。有《龍洲集》、《龍洲詞》。
趙長卿號仙源居士。江西南豐人。宋代著名詞人。 宋宗室,居南豐。生平事蹟不詳,曾赴漕試,約宋寧宗嘉定末前後在世。從作品中可知他少時孤潔,厭惡王族豪奢的生活,後辭帝京,縱遊山水,居於江南,遁世隱居,過著清貧的生活。他同情百姓,友善鄉鄰,常作詞呈鄉人。晚年孤寂消沉。《四庫提要》雲:“長卿恬於仕進,觴詠自娛,隨意成吟,多得淡遠蕭疏之致。” ...
趙長卿。 趙長卿號仙源居士。江西南豐人。宋代著名詞人。 宋宗室,居南豐。生平事蹟不詳,曾赴漕試,約宋寧宗嘉定末前後在世。從作品中可知他少時孤潔,厭惡王族豪奢的生活,後辭帝京,縱遊山水,居於江南,遁世隱居,過著清貧的生活。他同情百姓,友善鄉鄰,常作詞呈鄉人。晚年孤寂消沉。《四庫提要》雲:“長卿恬於仕進,觴詠自娛,隨意成吟,多得淡遠蕭疏之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