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從這些會跳舞的線裡找到小魚後,教師添畫小魚的眼睛,嘴巴、鰭,花紋等。
4、討論:怎樣讓這些小魚變得更漂亮?(塗上漂亮的顏色。)
5、出示茫畫,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瞭解繪畫過程:先用黑色水彩筆在紙上畫出會跳舞的線,再把藏線上裡面的小魚找出來,然後給小魚添畫上眼睛、嘴巴、鰭和花紋,並給它穿上漂亮的衣裳,最後還可以添畫水草,小石頭等。
6、播放輕音樂,幼兒作畫。教師巡迴指導,重點幫助能力弱的幼兒完成作品,啟發能力強的幼兒注意色彩搭配和畫面安排。
7、展示、欣賞、交流作品,關注能力稍弱幼兒並給予鼓勵。
【活動延伸】
在美工區投入相應的材料和作品,引發幼兒繼續創作。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始終處於一種發現——創作——再發現——再創作的動態過程中,不斷給孩子帶來驚喜和挑戰。孩子興致盎然,畫面充滿稚趣。我發現「變化」是本次活動成功的祕訣,變化出新意,變化出神奇。
營造變化的遊戲情境。活動開始,「一張線條畫,藏著祕密」,一下就激發了孩子們發現的熱情;「圖形裡藏著小魚」,讓線條畫的範例蘊藏玄機,「和小魚捉迷藏」讓孩子們的發現之旅充滿趣味,操作時,孩子們不斷喊出「我找到××形的小魚啦」,可見,「捉迷藏」的遊戲情節已深入孩子心中;單幅畫變成大拼圖,讓孩子們的遊戲熱情再次升級,不禁紛紛感嘆:「哇,好大的畫啊,好多的魚啊!」活動的每個環節都是一個遊戲,不斷變化的遊戲,吸引著孩子們持續發現和創作。
採取變化的引導方式。示範添畫時,孩子提出了他已找到小魚,我就請他來示範添畫,改變了原先設定的教師首先示範的策略;3名示範幼兒的作品不盡相同,比如頭部位置、眼睛的畫法、鰭和尾巴的形狀,我一一給予肯定,避免了範例給孩子造成的思維定勢;變成大拼圖時,幾個男孩子主動幫忙移桌子,我就順勢說:「大家一起來幫忙,變出大拼圖嘍。」大部分的孩子都參與移桌子和拼畫的過程,雖然只有短短几十秒時間,但避免了孩子的等待,而且合作親歷變化,讓這一環節更有意義。
鼓勵變化的表現手法。幼兒操作時,我發現一些幼兒畫的眼睛、魚鰭和尾巴形狀各異,我還發現部分幼兒裝飾小魚採用混合的方法,如點點和線條結合,平塗加上花紋等,我鼓勵孩子繼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添畫和裝飾,並在結尾點評時,與全班孩子一起分享他們的經驗。
小百科:捉迷藏是一種遊戲,亦稱摸瞎子。即矇住眼睛尋找躲藏者的遊戲。最早只是一種兒童遊戲。
大班美術教案《小魚捉迷藏》含反思這篇文章共391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