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出繪畫主題,引導幼兒思考。
「今天我們要來畫一幅‘冬天’」,你會畫一些什麼呢?”幼兒個別說一說,互相說一說。
3、提出作畫要求,幼兒自主作畫教師觀察引導。
「請小朋友畫出景物、人物在冬天裡的樣子,但是要求小朋友用白色油畫棒作畫,整幅作品完成以後,在紙上圖上水粉顏料,一幅非常漂亮的畫面就成現在眼前。儘量不要和別人一樣。」
4、幼兒作畫,教師幫助能力較弱的幼兒豐富畫面內容,進一步表現冬天特徵。
5、活動結束:
請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或找一找自己喜歡的作品,說說原因。
在幼兒美術教學中,我們經常就教學和幼兒發展的關係進行討論。維果斯基的有關理論給了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維果斯基認為,教學造就了發展,是發展的決定性動力;教學與發展過程既不是兩個互不依賴的過程,也不是同一過程,教學與發展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關係,只有指向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才是好的教學。這是一個十分誘人但又很難在教學中解決的理論假設。中班美術活動《冬娃娃》是一個很傳統的教學活動。可是,從這一次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用維果斯基理論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實踐嘗試。
1 、努力尋找幼兒的大綱。維果斯基曾經指出:「3歲以後的兒童是按照成人的大綱同時也是自己的大綱的程度學習的……,因此,教師的大綱同時也應該是兒童自己的大綱。」
《冬娃娃》的第一個教學目標是引導幼兒畫出冬季人物服裝的主要特徵。這是教師從幼兒原有水平出發提出的教學自標, 是一個教的大綱。本次活動中,教師在引導討論範例人物小弟弟時,將該目標變得非常具體又非常有彈性:小弟弟要出門怎樣才能保暖呢?你們戴過什麼樣的帽子呢?在分辨人物服飾顏色的時候,老師還請幼兒從桌上的蠟筆中任選兩枝,比較哪一枝顏色深,哪一枝顏包淺呢。這裡,範例並沒有成為統一的影象標準,而是從這一具體影象中引發了幼兒對已有經驗的重現。因此,當教師的大綱變成幼兒的大綱時,就成了穿得暖烘烘,別凍著就好,穿戴什麼、穿什麼式樣、花紋、顏色都行。這個有統一答案的問題,給了幼兒創造自己圖式最大的安全感。教師的大綱變成幼兒自己的大綱以後,幼兒就信心百倍地投入到表現他們自己對冬季的感受中去了。
2. 將技能與幼兒的經驗相聯絡。
幼兒對任何一種美術技能技巧的認識和學習,都與他的生活經驗聯絡在一起。當一種技能技巧脫離了幼兒的經驗時,他們的學習就會因不理解,沒興趣而變得被動,有時他們還會拒絕學習。
《冬娃娃》中,教師示範蠟筆塗色,其實是提高控制手部肌肉動作的能力和協調性的技能演示。但教師沒有把這個塗色技能抽象地告訴幼兒.說:「要用力地塗得均勻,塗得濃」,而是把它與穿上厚厚的衣服,衣服上不要有小孔,別讓北風吹進來等與幼兒息息相關的經驗聯絡起來。所以當幼兒塗色時,他們想到的不是塗滿、均勻,而是給冬娃娃穿上暖暖的衣服,把塗色練習變成了幼兒關心冬娃娃的行為,提高了幼兒練習塗色的積極性。
3.在激發創造中指向最近發展區
維果斯基指出,好的教學不僅能訓練或強化業已形成的內部心理機制,而且能激發和形成目前尚不存在的心理機能。這就是指向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怎樣才能找到最近發展區呢?那就是我們的教學不能停留在幼兒已經掌握的知識技能上,必須鼓勵幼兒的創活性表現。在本次活動中,教師兩次對幼兒直接提出表揚。一次是當一名幼兒說出藍色和米色配合時,教師立刻表示驚訝地說:「啊!你連米色都知道,這可是許多大人也說不出的呀!」 又一次是教師為手套劃分色塊時少劃了一塊,她沒有立刻補上,而把表現的機會留給了幼兒。她用一種猶豫的口吻說 :「呀!少了一塊,兩塊米色要連在一起了!」一位幼兒立刻說:「中間再擠過去—塊!」老師說:「真的,你可救了我了!」這兩個並不明顯的細節,都被教師不失時機地抓住,變成了鼓勵幼兒努力超越的契機。教師還向幼兒提出為冬娃娃找一個動物朋友一起上學的極具挑戰性的建議。在整個作畫過程中,教師一直在不斷地尋找幼兒創造的那些她從未演示過的影象,並把這些影象及時介紹給大家,如狐狸、野牛、松鼠……,在活動結束的時候,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又進一步觀察思考:冬娃娃穿得暖和不暖和,我們找到了哪些動物,它們是怎麼過冬的,能不能跟著冬娃娃一起上學。從而引出了更多的話題。
教學反思:
作為教師要善於發現幼兒的不同特點,給予每一位幼兒以激勵性的評價,充分挖掘作品中成功的東西,給予積極的肯定,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到手工活動的樂趣,從而增強自信心。
小百科:冬天,又稱冬季。北半球一年當中最寒冷的季節,其他的為春、夏、秋。天文學上認為是從12月至2月,中國習慣指立冬到立春的三個月時間,也指農曆「十、十一、十二」三個月 。
大班美術公開課教案《冬天(二)》含反思這篇文章共644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