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京華感故吾,曾經控地愧枋榆。登仙景倩空餘羨,返轡王陽有畏途。
策試理人才自健,詩成贈別意先蕪。茫茫世事殊今昔,且盡花前酒一壺。
陳孟卿以詩送鍾少石北上應知事試走函索和次原韻答之並寄少石以代驪歌 其二。清代。郑国藩。 回首京華感故吾,曾經控地愧枋榆。登仙景倩空餘羨,返轡王陽有畏途。策試理人才自健,詩成贈別意先蕪。茫茫世事殊今昔,且盡花前酒一壺。
鄭國藩(一八五七—一九三七),字曉屏,號似園老人。潮州人。清光緒年間拔貢。曾執教於汕頭嶺東同文學堂、潮州金山書院,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出任廣東省立金山中學代理校長。有《似園文存》三冊。鄭國藩詩,以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其學生楊世澤、蔡丹銘所輯《似園文存》中《似園老人佚存詩稿匯鈔》為底本。 ...
鄭國藩。 鄭國藩(一八五七—一九三七),字曉屏,號似園老人。潮州人。清光緒年間拔貢。曾執教於汕頭嶺東同文學堂、潮州金山書院,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出任廣東省立金山中學代理校長。有《似園文存》三冊。鄭國藩詩,以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其學生楊世澤、蔡丹銘所輯《似園文存》中《似園老人佚存詩稿匯鈔》為底本。
瑤箋乙乙喜穿珠,宛向中天詠白榆。句好情翻增舊雨,時艱我亦悵前途。
效顰且博群兒笑,得雋當哀眾草蕪。誰道長安原近日,三千弱水隔蓬壺。
陳孟卿以詩送鍾少石北上應知事試走函索和次原韻答之並寄少石以代驪歌 其一。鄭國藩。陳孟卿以詩送鍾少石北上應知事試走函索和次原韻答之並寄少石以代驪歌 其一。 瑤箋乙乙喜穿珠,宛向中天詠白榆。句好情翻增舊雨,時艱我亦悵前途。效顰且博群兒笑,得雋當哀眾草蕪。誰道長安原近日,三千弱水隔蓬壺。
飛花盡日撲簾鉤,瞥眼春光似水流。茶鼎有聲催別夢,酒旗無力颺高樓。
遨頭節近頻驚曙,婪尾杯傳易感秋。安得魯戈長駐日,年年海屋看添籌。
和陳孟卿送春次原韻 其二。鄭國藩。和陳孟卿送春次原韻 其二。 飛花盡日撲簾鉤,瞥眼春光似水流。茶鼎有聲催別夢,酒旗無力颺高樓。遨頭節近頻驚曙,婪尾杯傳易感秋。安得魯戈長駐日,年年海屋看添籌。
一年好景今朝盡,乘興還登江上樓。大塊文章留別賦,當前哀樂笑迷郵。
離懷幾度縈歸雁,嘉話無多付野鷗。人事由來有代謝,莫將詩筆寫新愁。
和陳孟卿送春次原韻 其一。鄭國藩。和陳孟卿送春次原韻 其一。 一年好景今朝盡,乘興還登江上樓。大塊文章留別賦,當前哀樂笑迷郵。離懷幾度縈歸雁,嘉話無多付野鷗。人事由來有代謝,莫將詩筆寫新愁。
湘鄉太傅軻雄儔,筆力橫挽三千秋。吾師繼之道益大,如開滄海朝群流。
羅珠網玉不知數,我瓦礫耳猶相收。束髮受書今十載,足疲路遠無時休。
闢畺以詩送別即次原韻答之。李剛己。闢畺以詩送別即次原韻答之。 湘鄉太傅軻雄儔,筆力橫挽三千秋。吾師繼之道益大,如開滄海朝群流。羅珠網玉不知數,我瓦礫耳猶相收。束髮受書今十載,足疲路遠無時休。扶搖羊角未能上,飛搶還作榆枋遊。天寒歲晚林木死,風煙慘淡交龍...
與子三秋別,相逢豈偶然。真交輸肺腑,古調託琴絃。
作吏償初志,同門憶少年。嗟予淪落甚,宦海尚無邊。
西華阻雪度歲,東甫同年元旦以詩見贈,原韻答之 其二。張洵佳。西華阻雪度歲,東甫同年元旦以詩見贈,原韻答之 其二。 與子三秋別,相逢豈偶然。真交輸肺腑,古調託琴絃。作吏償初志,同門憶少年。嗟予淪落甚,宦海尚無邊。
旅泊誰嫌度堰遲,舊交真樂勝新知。曹經何遜曾遊處,詩逼唐人最盛時。
信有瑤琚報桃李,祗將憔悴對姜姬。無由得遂雲龍願,笥篋當開慰所思。
過儀真呂水部祖邦以詩送別用韻答之。費巨集。過儀真呂水部祖邦以詩送別用韻答之。 旅泊誰嫌度堰遲,舊交真樂勝新知。曹經何遜曾遊處,詩逼唐人最盛時。信有瑤琚報桃李,祗將憔悴對姜姬。無由得遂雲龍願,笥篋當開慰所思。
客中仍作客,音信出門稀。比戶炊煙冷,遙天雨雪霏。
盟心清不滓,作宦淡忘機。鮑叔真知我,高談未忍歸。
西華阻雪度歲,東甫同年元旦以詩見贈,原韻答之。張洵佳。西華阻雪度歲,東甫同年元旦以詩見贈,原韻答之。 客中仍作客,音信出門稀。比戶炊煙冷,遙天雨雪霏。盟心清不滓,作宦淡忘機。鮑叔真知我,高談未忍歸。
嚼君老句勝牛乳,又如旱稼濛甘雨。龍眠一別魚雁稀,幾度看雲與雲語。
鳳池搖筆贊帝齡,珠璣灑落黃金城。鼻端去堊鬼膽破,霹靂轟車風雨驚。
中書舍人陳公元輿以詩送吾兒鼎赴尉慎邑卒章見及遂次原韻和答。郭祥正。中書舍人陳公元輿以詩送吾兒鼎赴尉慎邑卒章見及遂次原韻和答。 嚼君老句勝牛乳,又如旱稼濛甘雨。龍眠一別魚雁稀,幾度看雲與雲語。鳳池搖筆贊帝齡,珠璣灑落黃金城。鼻端去堊鬼膽破,霹靂轟車風雨驚。事君以道非難事,不羨昔人囊有智。柏樑屹屹漢庭材,寶鼎顒顒周廟...
知君心賞寄燈樓,趁月追尋到曉籌。應恨狂朋漂泊去,明朝誰問拾釵遊。
丁卯首春餘辭家薄遊端己首唱驪歌情詞悽宕征途吟諷依韻和之並寄呈韜仲以志同嘆 其二。王彥泓。丁卯首春餘辭家薄遊端己首唱驪歌情詞悽宕征途吟諷依韻和之並寄呈韜仲以志同嘆 其二。 知君心賞寄燈樓,趁月追尋到曉籌。應恨狂朋漂泊去,明朝誰問拾釵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