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曾看石橋去,有耳曾聽石橋水。
俗塵未盡難重留,飯麻才竟歸心起。
自從一別五春風,夢繞橋庵古復東。
雀噪亭前聽茶鼓,蛇蟠砌外護瓜叢。
更憶依人兩烏鵲,朝朝飛下映真閣。
樹鵝土菌恣登盤,林麓素無蟲獸惡。
江湖迢遞皆畏途,誰知世上有華胥。
五百開士去雖久,猶餘一老能清癯。
幾年肋背不著席,棟宇增新間金碧。
風月忽寄盈尺書,約我重來共晨夕。
恨不速駕鵂鶹皮,屈伸臂項款山扉。
相逢定作解垢衣,水邊石上同茹芝。
寄贈天台石橋京行人。宋代。李吕。 無心曾看石橋去,有耳曾聽石橋水。俗塵未盡難重留,飯麻才竟歸心起。自從一別五春風,夢繞橋庵古復東。雀噪亭前聽茶鼓,蛇蟠砌外護瓜叢。更憶依人兩烏鵲,朝朝飛下映真閣。樹鵝土菌恣登盤,林麓素無蟲獸惡。江湖迢遞皆畏途,誰知世上有華胥。五百開士去雖久,猶餘一老能清癯。幾年肋背不著席,棟宇增新間金碧。風月忽寄盈尺書,約我重來共晨夕。恨不速駕鵂鶹皮,屈伸臂項款山扉。相逢定作解垢衣,水邊石上同茹芝。
李呂,字濱老,一字東老,邵武軍光澤人。生於宋徽宗宣和四年,卒於寧宗慶元四年,年七十七歲。端莊自重,記誦過人。年四十,即棄科舉。好治易,尤留意通鑑。教人循循善誘,常聚族百人,昕夕擊鼓,聚眾致禮享堂,不以寒暑廢。呂著有《澹軒集》十五卷,《國史經籍志》傳於世。 ...
李呂。 李呂,字濱老,一字東老,邵武軍光澤人。生於宋徽宗宣和四年,卒於寧宗慶元四年,年七十七歲。端莊自重,記誦過人。年四十,即棄科舉。好治易,尤留意通鑑。教人循循善誘,常聚族百人,昕夕擊鼓,聚眾致禮享堂,不以寒暑廢。呂著有《澹軒集》十五卷,《國史經籍志》傳於世。
林景思寄贈五言以長句謝之。楊萬里。林景思寄贈五言以長句謝之。 華亭沈虞卿,惠山尤延之。每見無雜語,只說林景思。試問景思有何好,佳句驚人人絕倒。句句飛從月外來,可羞王公薦穹昊。若人乘雲駕天風,秋衣剪菊裁芙蓉。暮宿銀漢朝蓬宮,我欲從之東海東。西湖柳...
天台石橋。左緯。天台石橋。 咄哉橋畔客,何不向前行。自是君心險,無從此地平。銀河千尺到,金劍一稜傾。故我諸緣斷,唯聞流水聲。
天台石橋。釋文禮。天台石橋。 橋橫飛澗上崔嵬,澗瀑千尋吼怒雷。五百聲聞看不破,至今活葬在巖隈。
宿天台石橋。林季仲。宿天台石橋。 臥聽泉聲似雨聲,直愁泥滑馬難行。世間疑事多如許,千百年來誰與明。
天台石橋。賈似道。天台石橋。 古路行終日,僧房出翠微。瀑為煎茗水,雲是坐禪衣。尊者難相遇,遊人又獨歸。一猿橋外急,卻是不忘機。
題天台石橋。趙湘。題天台石橋。 白石峰猶在,橫橋一徑微。多年無客過,落日有云歸。水淨苔生髮,山寒樹著衣。如何方廣寺,千古去人稀。
鳳棲梧 天台石橋。張可久。鳳棲梧 天台石橋。 冉冉輕雲隨杖屨。重疊嵐光,花暗濛濛雨。大耳胡僧同笑語。蒼苔石上鬆陰古。亭角玉龍泉兩股。隔水招提,依約聞鐘鼓。浴罷行吟披白羽。
天台石橋高茶供。李呂。天台石橋高茶供。 聞說天台髻未髽,中年方遂此煎茶。不行四邊十九盤嶺,那見二千餘盞花。架壑橫空瘦龍脊,崩雲裂石怒雷車。他時乞我三椽地,莫郊曇猷滴兩窪。
林景思寄贈五言,以長句謝之。楊萬里。林景思寄贈五言,以長句謝之。 華亭沉虞卿,惠山尤延之。每見無雜語,只說林景思。試問景思有何好,佳句驚人人絕倒。句句飛從月外來,可羞王公薦穹昊。若人乘雲駕天風,秋衣剪菊裁芙蓉。暮宿銀漢朝蓬宮,我欲從之東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