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朗讀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

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

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

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鑑賞

  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此組詩主調應該是悲傷蒼涼的。第一首詩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徵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歸心折大刀”說的是吳剛在月宮被罰砍桂花樹,杜甫猜想,吳剛也不是情願砍樹,一心想回到人間來。歸去之心,竟然折斷了砍樹的大刀。“蓬”,蓬草,遇風飛轉,故叫“飛蓬”。這裡詩人用“轉蓬”遇風飛轉的形象,比喻自己飄泊不定的生活,隱示自己羈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轉篷象徵漂泊無依的情感,杜甫空有歸心只可惜無處還鄉的淒涼。“行地遠”指詩人自己當時處在偏遠的夔州。詩人藉此表達了反對戰亂的思想。後兩聯描狀中秋夜色,“見羽毛”、“數秋毫”極力寫月亮之亮,進一步反襯自己思念遠征的親人,祈願平息戰爭,國泰民安。末兩句,“直”通“特”,“簡直”的意思。“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意為,這個時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簡直會數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詩採用了反襯手法,在鮮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亂生涯中的愁悶。

  第二首詩全詩寫景,景中見情。“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描寫的月光給人的感覺是蒼茫的,悲涼的。“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刁斗聲起,讓詩人想起離鄉戍邊的“漢家營”裡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戰亂中背景離鄉的勞苦大眾。憂己更憂民,這正表現了杜甫的偉大之處。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杜甫朗讀
()

猜你喜歡

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

玉露金波不可孤,相瞻今夕定何如。

氛埃未淨雨湔洗,陰翳小留風掃除。

()
唐庚 : 八月十五夜月

應緣人望望,故作出遲遲。幾歲一相見,浮雲寧別時。

吟拚雞腷膞,玩覺兔迷離。此夕登樓興,非關有所思。

()
馬一浮 : 八月十五夜月

萬古中秋月,今年特地看。

身雲同出沒,人海各波瀾。

()
周倫 : 八月十五夜月

露坐晴空禁漏寒,仙人飛鏡上雲端。銀蟾汎汎光流白,金粟紛紛子落丹。

千里酒杯同瀲灩,萬家華彩各團圞。搴衣兒女遙南指,目極徵鴻共倚闌。

()
蘇福 : 十五夜月

天上人間月半中,中秋八月半欣逢。四時但願長如此,只恐推移漸不同。

()

八月鹽城客,孤吟桂魄秋。閱時常惜老,對月欲銷愁。

把酒添清興,酣歌慰白頭。郎官今不斁,猶慊此同遊。

()

飛鏡當庭靜,銜杯向夜深。清光霜滿地,寒色水侵襟。

不覺銀河落,偏宜玉漏沈。暫將江國景,聊慰海瀛心。

()

碧天流月如秋否,依舊山河一鏡移。丹葉飄風散雲影,青娥慣冷浴冰池。

殘年兩度光仍好,今夜三更睡較遲。秪恐分身照閨怨,寒衣猶未到邊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