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

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朗讀

踐更登隴首,遠別指臨洮。

為問關山事,何如州縣勞。

軍容隨赤羽,樹色引青袍。

誰斷單于臂,今年太白高。

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譯文及註釋

譯文

白少府帶領戍卒將去隴右,行將分手遠別,直奔臨洮。

試問關山送兵之事,與在州縣勞苦相比怎樣?

士兵們身帶赤羽之箭,使行進的軍容更為雄壯,滿山的樹色青青,使身著青袍的白少府更為威武。

料想誰可俘虜匈奴強虜,將星高照,此行定能擊敗匈奴。

註釋

白少府:名未詳。隴(lǒng)右:指唐開元元年(713年)所置之隴右節度使,治鄯州(今青海樂都縣),轄境相當今甘肅東南部及青海省青海湖以東地區。

踐更(jiàn gēng):古代服徭役時,輪到的人可以出錢僱人代替。受錢代人服役,叫“踐更”。此指服役的士卒。隴首:隴山,在今陝西省隴縣西北。

臨洮(táo):郡名,原稱洮州。天寶元年更名為臨洮郡,治所在今甘肅臨潭,屬隴右節度使。

關山事:指從軍於關山隘口行役之事。

何如:何及,哪趕得上。州縣勞:任州縣勞頓之職。

赤羽:赤色旗幟。

樹色:指樹木的青綠色。青袍:指縣尉之服。唐代不同級別的官員穿不同服色。

斷單于臂:即斬斷單于的右臂。單于:匈奴最高首領的稱號,此指敵酋。古時地理方位,如面向南,則西為右,東為左。匈奴在北,面南,則西為右,故曰斷其右臂。

太白:星座名,古時認為是將星。

參考資料:

1、佘正鬆.高適詩文注評:中華書局,2009:145

2、蕭楓,桑希臣.唐詩宋詞元曲:線裝書局,2002:253

3、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92

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天寶十一載(752年)秋冬之際,高適離開長安,赴任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幕中掌書記的途中,經隴山時所作。高適遇到向臨洮送兵的白少府,看到浩浩蕩蕩的新兵隊伍,不禁作下這首詩表達立功邊塞的強烈願望。

參考資料:

1、管士光.管士光作品集:中華書局,2011:235

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鑑賞

  首聯以明快的手法點明瞭作為遠行者的友人此行的行程緊急,以及要去的目的地。以士卒五更即出發而登隴山,道出軍情之急。二句中分別用一“登”字、“指”字,既示征途渺遠,又顯疾進之態。這位即將與詩人離別的遠行者,與詩人分手之後,到天快亮、東方欲曉之時就要趕到隴山,攀援登臨其山崗之上,而此行要到的地點則是處在遙遠的西北邊塞的臨洮。這樣開頭,不但表明友人離別的匆忙,同時也表明行者徵人趕路的急迫。日夜兼程,行色匆匆,人馬迅急,可見前方軍情緊急,形勢逼人。把這首詩中所描繪的徵人出征的景況與杜甫《兵車行》開頭幾句詩所展現的情景相比,是非常有意思的。杜詩云:“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而在高適的這首送別詩中則沒有一點這種徵人出征,親朋相送的場景描繪,有的只是義無反顧的豪雄氣概。當然杜甫詩裡出征的是士兵,而高適詩裡遠行的卻是護送征夫的縣尉,前者是被迫服役,後者則是渴望立功邊塞而從軍行役。這是兩詩表現主旨根本不同的所在,從而其思想風格、情感色調也自然迥異。並且在表現手法上兩詩也顯然有所不同。杜詩是重墨鋪染,而高詩則是概括精煉。“殘更”、“遠別”四字,用詞就極為簡潔,不但省去了惜別情景的展示,而且捨棄了行軍途程中的一切耳聞目見,突出地表現了行人征夫一心一意手奔赴西北邊塞以求建功立業的急切心情。一“登”一“指”又動態地表明瞭赴邊的迅急與行者心情的緊迫。細玩其意,“遠行”二字中似乎還包含著詩人的惜別之情。總之,詩人在這裡留下了大量的空白,以引發讀者豐富的審美聯想。

  頷聯以“關山事”與“州縣勞”對比,認為從軍行役之“關山事”,還不如作“州縣”之吏那麼勞頓,一為高適有任封丘尉之痛苦經歷,故有此言;二亦可見其對軍旅生活之嚮往,表現了詩人心中隱隱的一種得意。行者所要踏上的行程,其自然條件畢竟是險惡的,征程也是艱辛的,所以承接首二句下來詩人又通過一個設問,使一開始就高昂激越的情調旋律得到一個迴環,由此以表現詩人對行者此次遠征的關切。此次遠行是由縣尉送兵赴邊,更可見當時邊塞戰事的緊張,補充兵力已刻不容緩。這看似簡單明白的一問,卻含意豐富,既表現出詩人對行者從軍行役路途艱苦的體貼關注與惜別難捨之意,同時又讚頌了行者不畏險難的豪邁情懷。感情真摯,態度誠懇,耐人細讀。

  頸聯狀疾進之軍容,詩人通過想象所描繪出的行者送兵赴邊途中的情景。赴邊徵人軍容嚴正,刀槍林立,人不離鞍,馬不停蹄。姓白的縣尉參與其中,從而使這疾行猛趕、奮勇挺進的行軍隊伍中忽隱忽現、忽前忽後地閃現著標誌著縣尉作為使臣所執旌節上的羽飾;而道路兩旁的林木,蒼蒼的樹色中也不時有縣尉所穿青袍的閃現。詩人側面著筆,以象徵熱情之“赤色”相襯,中間“隨”字與“引”字鍛鍊極為生動,既刻畫出行者隨軍奮勇前進,風塵僕僕的勞苦形象,更刻畫了行者一往無前的氣概,以其隨身裝束之色彩,傳出士卒昂揚奮發之神態,從而給我們展現出一幅氣勢豪雄的千里行軍圖;“樹色”碧綠,中間用一“引”字,使穿“青袍”之白少府和碧綠之“樹色”妙合無垠,給人以滿眼生機,以及白少府義氣慷慨之奕奕神采。“隨”、“引”二字,使詩歌具流走之勢,緊扣行軍特點。“赤”、“青”二色,亮麗鮮明,頗具青春氣息。可謂達到人境渾一,詩畫交融之境界。

  尾聯不直接表達唐軍必勝的信念,而以“誰斷單于臂”之反詰頓起,再以“今年太白高”作答,顯示唐軍居高臨下,勢如破竹之勢,這裡自然表現出高適此時的一腔豪情。語言響亮有力,用典渾化無跡,此種虛處傳神,使詩歌含蘊更為深厚。

  全詩的首聯寫白少府告別親友帶兵輪換到西北邊地駐防時登臨六盤山頭,遠離故鄉直指河西臨洮。頷聯寫自己作為守邊官吏,煩勞地方官員為了關山戰事辛苦帶兵換防,實在是問心有愧,對不住人家。頸聯卻筆鋒一轉,語氣豪邁:奔赴邊關的將士們,軍容齊整,紅色箭羽緊隨其身,在綠色的原野上青色戰袍著身,格外耀眼奪目。言外之意是讚許白少府帶兵有方,軍勢威猛。尾聯詩人豪氣沖天,盡顯盛唐軍人的氣象:誰能砍斷匈奴單于的臂膀,今年的太白星高懸,必有敵人進犯邊境,殺敵報國,正等待著英武的軍人和將士。

高適

高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 作品收錄於《高常侍集》。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其詩作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

高适朗讀
()

猜你喜歡

冠冕中朝貴,風塵隴路賒。三軍隨虎竹,萬里度龍沙。

古戍冰成壘,春湟雪作華。天驕猶未靜,行矣莫思家。

()
高適 : 送兵到薊北

積雪與天迥,屯軍連塞愁。誰知此行邁,不為覓封侯。

()

餞君嗟遠別,為客念周旋。徵路今如此,前軍猶眇然。

出關逢漢壁,登隴望胡天。亦是封侯地,期君早著鞭。

()

鼓聲晨紞紞,角聲暮嗚嗚。

作官了何事,空嘆歲月徂。

()

幾年從事總兵機,千里輶軒入帝畿。驃騎別時多載酒,故人分處尚留衣。

秦淮遠火春鴻斷,長樂微鍾晚雪稀。聞道宦遊西上好,莫將蓴菜憶東歸。

()

久客黃門定省違,喜承優詔向南歸。佩辭玉闕左初曙,酒盡都亭興欲飛。

路指旱江雲樹迥,帆經淮浦夕陽微。高堂想到稱觴日,舞罷班衣換錦衣。

()

夫學者猶種樹也,仁於他物及於人。為山九仞春光好,在水一方風景真。

君子貧窮而志廣,梅花寂寞乃怡神。忘身之老遊交趾,銅柱依稀別恨新。

()
李夢陽 : 再送白帥

聖主下龍章,將軍入鳳陽。地盤淮海壯,天擁漢陵長。

棨戟新開府,威名古闢疆。卜年元萬世,王道是金湯。

()
武元衡 : 重送白將軍

紅燭芳筵惜夜分,歌樓管咽思難聞。

早知怨別人間世,不下青山老白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