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姥磯詩

慈姥磯詩朗讀

暮煙起遙岸,斜日照安流。

一同心賞夕,暫解去鄉憂。

野岸平沙合,連山遠霧浮。

客悲不自已,江上望歸舟。

慈姥磯詩譯文及註釋

譯文

傍晚,夕陽的餘輝灑在平靜的江水上,波光粼粼,沿江遠遠望去,只見兩岸炊煙裊裊。

和友人一同欣賞著這令人陶醉的山水畫圖,似乎暫時忘卻了離鄉的悲愁。

滔滔江水,漫漫沙灘,和那峻峭的崖壁連線成一片,兩岸的層巒疊嶂籠罩在沉沉暮靄之中。

呆呆地望著友人遠去的歸舟,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之中。

註釋

安流:平穩的流水。

自已:抑制住自己的感情。已:停止。

慈姥磯詩鑑賞

  這是一首寫思鄉之情的詩。

  慈姥磯,在慈姥山麓。慈姥山,又名慈姆山,在今江蘇省江寧縣西南、安徽省當塗縣北。《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江寧府”條下雲:“慈姥山,府西南百十里,以山有慈姥廟而名。積石臨江,崖壁竣絕。一名鼓吹山,以山產簫管也。山下有慈姥溪,與太平府當塗縣接界。舊志:慈姥港洩慈湖以東之水入江。近湖又有慈姥磯,今曰和尚港。”

  這首詩寫作者辭家出門,有友人送至磯下,時值傍晚,夕陽的餘輝灑在平靜的江水上,波光粼粼,沿江遠遠望去,只見兩岸炊煙裊裊,充滿詩情畫意。作者和友人一同欣賞著這令人陶醉的山水畫圖,似乎暫時忘卻了離鄉的悲愁。送君千里,終有一別。送他的友人就要乘舟回去了。他望著遠去的船兒,但見滔滔江水,漫漫沙灘,和那峻峭的崖壁連線成一片,兩岸的層巒疊嶂籠罩在沉沉暮靄之中。面對這無窮的大自然,客居異鄉的遊子眼睛溼潤了,一切都變得模糊了。他呆呆地望著友人遠去的歸舟,陷入了深深的悲哀之中。所以沈德潛說:“己不能歸,而望他舟之歸,情事黯然。”這是最令人難堪的了。

  沈德潛又說:“水部名句極多,然漸入近體。”像這首詩的五、六兩句,就是傳誦千古的名句。杜詩“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即脫胎於此。“野岸平沙合”是近景,“連山遠霧浮”是遠景,寫景狀物,細微貼切,對仗工整,聲韻合諧。特別是“合”字、“浮”字,用得極為精當,可謂形象傳神。這也是何遜常用的句法,如《春夕早泊和劉諮議落日望水》詩云:“草光天際合,霞影水中浮。”而就整首詩的聲律格調而論,已儼然唐律了。難怪沈德潛說:“五言律,陰鏗、何遜、庾信、徐陵已開其體。”

何遜

南朝梁詩人,字仲言,東海郯(今山東省蒼山縣長城鎮)人,何承天曾孫,宋員外郎何翼孫,齊太尉中軍參軍何詢子。八歲能詩,弱冠州舉秀才,官至尚書水部郎。詩與陰鏗齊名,世號陰何。文與劉孝綽齊名,世稱何劉。其詩善於寫景,工於煉字。為杜甫所推許,有集八卷,今失傳,明人輯有何水部集一卷。後人稱"何記室"或"何水部"。 ...

何逊朗讀
()

猜你喜歡

沈括 : 慈姥磯 其一

碧山叢叢遮塔暉,蒼崖萬丈涵蒼漪。西風隔江動高樹,山前過帆如鳥飛。

()
沈括 : 慈姥磯 其二

朝發銅陵暮揚子,年年白浪江中歸。江人收身苦宜早,一生卻向江中老。

()

慈姥磯頭月,纖纖照酒杯。

素秋風露重,久客鬢毛催。

()
陶安 : 慈姥磯

斷隴橫空鐵骨呈,舟行冒險客心驚。蒼熊突入半江臥,綵鳳飛來疏竹鳴。

新港抱山浮樹影,怒濤觸石帶風聲。丁蘭廟廢人還葺,世遠猶存孝子名。

()

慈姥磯頭月,纖纖照酒杯。素秋風露重,久客鬢毛催。

宿鳥驚還定,飛螢闔復開。平生四方誌,老去轉悠哉。

()

根為石所蟠,枝為風所碎。賴我有貞心,終凌細草輩。

()
陶安 : 慈姥磯阻風

一片歸心趁鶴翎,江豚忽起恣吹鯹。篷邊山色和雲看,枕上風聲帶浪聽。

萬事疾徐難逆料,千艘馳逐卻爭停。瀟瀟夜半無情雨,忍使寒欺短鬢零。

()

蹤跡元蓬虆,天涯自往回。秋風隨去棹,夜色共登臺。

石面潮初落,江頭月正來。最高思欲臥,清磬一聲催。

()
徐俯 : 慈姥望夫二磯

慈姥磯頭秋雨聲,望夫山下暮潮生。離鸞只說閨中事,舐犢誰知目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