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淮安

發淮安朗讀

岸蓼疏紅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雙鬟短袖慚人見,背立船頭自採菱。

發淮安譯文及註釋

譯文

岸邊的蓼草淡紅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開著白花小小如萍。

她梳著雙鬟穿著短袖羞於見人,揹著身子立在船頭自顧採菱。

註釋

淮安:縣名,在今江蘇省,東瀕運河。

蓼(liǎo)、荇(xìng):皆生長在水邊的植物。

茨菰(gū):即慈姑,秋季開小白花。

雙鬟(huán):梳著兩個環形髮髻的少女。

採菱(líng):採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實有硬殼,有角,稱“菱”或“菱角”,可食。

發淮安創作背景

參考資料:

1、錢仲聯.元明清詩鑑賞辭典 遼·金·元·明: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347頁

發淮安鑑賞

  楊士奇的這首詩,是一幅湖上風俗畫。

  詩歌的前兩句選擇水鄉特有的蓼荇這些植物,白描而繪其色“疏紅”“青”“花白”、狀其形“小如萍”,寥寥幾筆,生動、形象,而又簡煉,樸素、自然。水鄉的景色美不勝數,但作者卻只抓住幾種色彩對比鮮明的水鄉植物點染水鄉的氣氛,雖然沒有精工描繪景物和渾然的風土人情,但以強烈的視覺對比效果鋪展出一幅生機勃勃而又寧靜悠遠的淮安水鄉的景色。景幽心亦靜,轉而由景過渡到了對人物的素描上。

  底下兩句由景及人,自靜而動,為水鄉圖增添了生氣。水上駛來採菱船,船上的採菱女頭上梳著兩個環形的髮髻,身穿短袖的衣衫,背對著詩人在船頭採菱。這是詩人見到的實情,但一經攝入了藝術的鏡頭,便具有了詩情畫意。詩人看到船上女子倩倩的背影,突發聯想,說姑娘害羞,不好意思讓人見到自己的臉,故背轉身子,藉以掩飾羞澀之態。“慚”字、“自”字,皆從“背”字生髮,既刻畫出水鄉女子惹人羨愛的神態,又很富有情味,把觀景的詩人與採菱女這兩個不相干之人寫成一個欲見而招呼,一個因羞而自避,從而使人物立於紙上。一個“背”位元組省了多少筆墨,卻留下充分想象的餘地,再多的正面描寫也無法達到這一效果。詩人選取這一角度來寫,實具匠心。

  全詩表現水鄉的寧靜和平,風格也一如水鄉之水,閒雅清淡,物我交融,又因選擇得當,寫來頗見情韻。

楊士奇

楊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學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號東里,諡文貞,漢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縣澄江鎮)人。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歷五朝,在內閣為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三楊”中,楊士奇以“學行”見長,先後擔任《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明宣宗實錄》總裁。 ...

杨士奇朗讀
()

猜你喜歡

驄馬新鑿蹄,翩翩錦障泥。朝鳴柏臺下,莫走金陵西。

金陵西上連雙闕,白門秋風桂香發。手中玉斧繡為衣,馬上霜威面如鐵。

()
康麟 : 過淮安

官船清曉渡淮安,滿目風情入畫看。衰柳凍含江雪暝,早梅香逐水雲寒。

酒沽綠市朋簪合,人憶青樓客況難。王事驅馳當自勉,不須回首更盤桓。

()

玄雲鬱重陰,霖雨久逾大。平田偃頹波,萬匯同一挫。

累累黍穗落,百畝不盈個。淮陽舊宜麥,未足供甑磨。

()

為儒元匪易,入仕似無難。

捷疾非科第,飛騰即教官。

()
楊士奇 : 早至淮安

百丈牽船夜未休,滿衣涼露不勝秋。前林欲近聞雞唱,城郭曨曨見楚州。

()
史夔 : 淮安

西風下淮泗,潮落見三洲。臺沒空垂釣,詩成獨倚樓。

帶刀餘舊俗,聞笛感新秋。寂寞山中桂,誰憐景物幽。

()
王直方 : 淮安園

賢王經別墅,深窈近嚴城。花竹四時好,賓朋一座傾。

闔奩爭弈罷,擊鉢記詩成。明日朝天去,門扃鳥雀驚。

()
薩都剌 : 題淮安王氏小樓

江水粼粼鴨綠新,江頭日日送行人。南來北去年年事,岸草汀花自在春。

()
何中 : 淮安道中

聲鍾起前林,悠悠向南客。天垂大野高,月澹行路白。

雞犬淮上村,雲霞海邊色。舊時塞垣地,來往人馳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