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朗讀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愁餘一作:愁予)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譯文及註釋

譯文

鬱孤臺下這贛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江水畢竟還會向東流去。夕陽西下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裡傳來鷓鴣的鳴叫聲。

註釋

⑴菩薩蠻:詞牌名。

⑵造口:一名皁口,在江西萬安縣南六十里。

⑶鬱孤臺:今江西省贛州市城區西北部賀蘭山頂,又稱望闕臺,因“隆阜鬱然,孤起平地數丈”得名。清江:贛江與袁江合流處舊稱清江。

⑷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為漢唐故都。此處代指宋都汴京。

⑸愁餘:使我發愁。

(6)無數山:很多座山。

(7)鷓鴣:鳥名。傳說其叫聲如雲“行不得也哥哥”,啼聲悽苦。

參考資料:

1、陸林編注.宋詞.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203頁

2、李靜 等.唐詩宋詞鑑賞大全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62頁

3、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278頁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創作背景

  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間,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經常巡迴往復於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捨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參考資料:

1、鄧小軍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1503-1505頁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鑑賞

  辛棄疾此首《菩薩蠻》,用極高明之比興藝術,寫極深沉之愛國情思,無愧為詞中瑰寶。

  詞題“書江西造口壁”,起寫鬱孤臺與清江。造口一名皁口,在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里(《萬安縣志》)。詞中的鬱孤臺在贛州城西北角(《嘉靖贛州府志圖》),因“隆阜鬱然,孤起平地數丈”得名。“唐李勉為虔州(即贛州)剌史時,登臨北望,慨然曰:‘餘雖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闕一也。’改鬱孤為望闕。”(《方輿勝覽》)清江即贛江。章、貢二水抱贛州城而流,至鬱孤臺下匯為贛江北流,經造口、萬安、太和、吉州(治廬陵,今吉安)、隆興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陽湖注入長江。

  “鬱孤臺下清江水。”起筆橫絕。由於漢字形、聲、義具體可感之特質,尤其鬱有鬱勃、沉鬱之意,孤有巍巍獨立之感,鬱孤臺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鬱然孤峙之高臺。詞人調動此三字打頭陣,顯然有滿腔磅礴之激憤,勢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筆也。進而寫出臺下之清江水。《萬安縣志》雲:“贛水入萬安境,初落平廣,奔激響溜。”寫出此一江激流,詞境遂從百餘里外之鬱孤臺,順勢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詞境之核心也。故又縱筆寫出:“中間多少行人淚。”行人淚三字,直點造口當年事。詞人身臨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國脈如縷之危,憤金兵之猖狂,羞國恥之未雪,乃將滿懷之悲憤,化為此悲涼之句。在詞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為行人流不盡之傷心淚。行人淚意蘊深廣,不必專言隆祐。在建炎年間四海南奔之際,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無數傷心淚啊。由此想來,便覺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徵。無疑此一江行人淚中,也有詞人之悲淚啊。“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長安指汴京,西北望猶言直北望。詞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陸沉,獨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猶杜老之獨立夔州仰望長安。擡望眼,遙望長安,境界頓時無限高遠。然而,可惜有無數青山重重遮攔,望不見也,境界遂一變而為具有封閉式之意味,頓挫極有力。歇拍雖暗用李勉登鬱孤臺望闕之故事,卻寫出自己之滿懷忠憤。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贛江北流,此言東流,詞人寫胸懷,正不必拘泥。無數青山雖可遮住長安,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東流。換頭是寫眼前景,若言有寄託,則似難以指實。若言無寄託,則遮不住與畢竟二語,又明顯帶有感情色彩。賙濟雲:“借水怨山。”可謂具眼。此詞句句不離山水。試體味“遮不住”三字,將青山周匝圍堵之感一筆推去,“畢竟”二字更見深沉有力。返觀上闋,清江水既為行人淚之象喻,則東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當喻祖國一方。無數青山,詞人既嘆其遮住長安,更道出其遮不住東流,則其所喻當指敵人。在詞人潛意識中,當並指投降派。“東流去”三字尤可體味。《尚書·禹貢》雲:“江漢朝宗於海。”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江河行地與日月經天同為“天行健”之體現,故“君子以自強不息”(《息·繫辭》)。杜甫《長江二首》雲:“朝宗人共挹,盜賊爾誰尊?”“浩浩終不息,乃知東極臨。眾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故必言寄託,則換頭託意,當以江水東流喻正義所向也。然而時局並不樂觀,詞人心情並不輕鬆。“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詞情詞境又作一大頓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蒼茫又具封閉式意味之境界,無異為詞人沉鬱苦悶之孤懷寫照,而暗應合上闋開頭之鬱孤臺意象。“正愁餘”,語本《楚辭·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楚騷哀怨要眇之色調,愈添意境沉鬱悽迷之氛圍。更哪堪聞亂山深處鷓鴣聲聲:“行不得也哥哥”。《禽經》張華注:“鷓鴣飛必南向,其志懷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鷓鴣》:“啼到曉,唯能愁北人,南人慣聞如不聞。”鷓鴣聲聲,是呼喚詞人莫忘南歸之懷抱,還是勾起其志業未就之忠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實難作一指實。但結筆寫出一懷愁苦則可斷言。而此一懷愁苦,實朝廷一味妥協,中原久未光復有以致之,亦可斷言。

  此詞抒發對建炎年間國事艱危之沉痛追懷,對靖康以來失去國土之深情縈念,故此一習用已久隱寫兒女柔情之小令,竟為南宋愛國精神深沉凝聚之絕唱。詞中運用比興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達到比興傳統意內言外之極高境界。其眼前景不過是清江水、無數山,心上事則包舉家國之悲今昔之感種種意念,而一併託諸眼前景寫出。顯有寄託,又難以一一指實。但其主要寓託則可體認,其一懷襟抱亦可領會。此種以全幅意境寓寫整個襟抱、運用比興寄託又未必一一指實之藝術造詣,實為中國美學理想之一體現。全詞一片神行又潛氣內轉,兼有神理高絕與沉鬱頓挫之美,在詞史上完全可與李太白同調詞相媲美。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

辛弃疾朗讀
()

猜你喜歡

月明江闊天如水。夜深殘燭縱橫淚。底事不求安。世間多好山。一杯君且住。萬里人南去。倡汝莫要予。山寒無鷓鴣。

()

市橋煙柳春如畫。小樓明月吳山下。把酒聽君歌。可人良夜何。舊遊新夢斷。月落西江遠。江上數峰青。寄聲徐孺亭。

()

遠風江急潮來晚。晚來潮急江風遠。橫岸斷山青。青山斷岸橫。
寄書無雁系。系雁無書寄。歸夢只江西。西江只夢歸。

()
李佩金 : 菩薩蠻 秋夜書懷

冰輪碾破遙空碧。砧聲敲冷相思夕。望斷雁來天。瀟湘煙水寒。

玲瓏花裡月。知否人間別。一樣去年秋。如何幾樣愁。

()
許德蘋 : 菩薩蠻 秋夜書懷

涼飆黃葉催寒色。紙窗月照無情碧。一陣雨瀟瀟。牆東悔種蕉。

嘹嘹新雁過。刀尺聲相和。莫說是尋常。人情怨夜長。

()
朱庸齋 : 菩薩蠻 丁未書事

茫茫誰吊中流血。怨魂悽對鵝潭月。錦纜斷西風。清宵檣櫓空。

鮫珠徒自擱。也為人間落。此夕叩閽難。天高無處攀。

()

三司笑面靴紋皺。*官憔悴非詩瘦。紅袖寫烏絲。誰曾夢見之。淮鹽真是白。染得須成雪。何處有神仙。能教白復玄。

()

柔腸悄與歌聲接。電光人意相明滅。如夢復如煙。情絲一線牽。

壁燈紅似血。怎似儂心熱。絮語不多時。殷勤問後期。

()
曹勳 : 菩薩蠻

天台不是登長道。渾如弱水煙波渺。樓上指歸程。春風無限情。

石橋書不到。雁陣橫空杳。愁緒比遙峰。依依千萬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