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吹卷著白雲使之翻滾湧動,我要渡過汾河到萬里以外的地方去。
心緒傷感惆悵又逢上草木搖落凋零,我再也不願聽到這蕭瑟的秋風。
汾上:指汾陽縣(今山西萬榮南)。汾:指汾水,為黃河第二大支流。
河汾:指汾水流入黃河的一段。
心緒:此處謂愁緒紛亂。搖落:樹葉凋零。
這首詩當作於唐開元十一年(723年)或十二年(724年)的秋天。開元十一年(723年)正月,唐玄宗到潞州、晉州,詩人為禮部侍郎隨行,並有詩。是年冬,出為益州大都督長史。到開元十三年(725年)才又調回長安。外放的兩年,是蘇頲一生仕履中最感失意的時期,此詩可能就是這一兩年中的一個秋天所作的。
參考資料:
1、於海娣 等 .唐詩鑑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 :43-44 .
2、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62-63 .
這首五絕有興寄,有深意,是一首頗具特色的即興詠史詩。它採取了虛虛實實,若即若離,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現手法來表達詩人的複雜心情。
此詩前二句化用了漢武帝《秋風辭》的詩意,首句即“秋風起兮白雲飛”,次句為“泛樓船兮濟河汾”,從而概括地暗示著當年漢武帝到汾陰祭后土的歷史往事,並引發聯想唐玄宗欲效漢武帝的作為。兩者何其相似,歷史彷彿重演,這意味著什麼,又啟示些什麼,詩人並不予點破,運用了留白手段。然而題目卻點出了一個“驚”字,表明詩人的思緒是受了震驚的。這不是由於個人遭遇而被震驚。就字面意思看,似乎有點像是即景自況。他在汾水上被北風一吹,一陣寒意使他驚覺到秋天來臨;而他當時正處於一生最感失意的境地,出京放任外省,恰如一陣北風把他這朵白雲吹得老遠,來到了這汾水上。這也合乎題目標示的“汾上驚秋”。因此,前二句的含意是複雜的。總的來說,是在即景起興中抒發著歷史的聯想和感慨,在關切國家的隱憂中交織著個人失意的哀愁。可謂百感交集,愁緒紛亂。
詩的後二句明確地說穿了詩人複雜紛亂的心情。“搖落”用《秋風辭》中“草木黃落”句意,又同本於宋玉《九辯》語“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裡用以指蕭瑟天氣,也以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說“逢”。“逢”者,愁緒又加上挫折之謂,暗示出“心緒”並非只是個人的失意。“秋聲”即謂北風,其聲肅殺,所以“不可聞”。聽了這肅殺之聲,只會使愁緒更紛亂,心情更悲傷。這就清楚地表明瞭前二句所蘊含的複雜心情的性質和傾向。
實際上,這詩的表現手法和抒情特點,都比較接近阮籍的《詠懷詩》。此詩的抒情形象透露出詩人有寄託,有憂慮,有感傷;但究竟為什麼,是難以確切肯定的。他採用這種手法,可能是以久與政事的經驗,熟悉歷史的知識,意識到漢、唐兩代的兩個盛世皇帝之間有某種相似,彷彿受到歷史的某種啟示,隱約感到某種憂慮,然而他還說不清楚,也無可奈何,因此只能寫出這種感覺和情緒。而恰是這一點,卻構成了一種獨有的藝術特點:以形象來表示,讓讀者去理會。
蘇頲(670年-727年),字廷碩,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學家,左僕射蘇瑰之子。蘇頲進士出身,歷任烏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參軍、監察御史、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書侍郎,襲爵許國公,後與宋璟一同拜相,擔任同平章事。蘇頲是初盛唐之交時著名文士,與燕國公張說齊名,並稱“燕許大手筆”。他任相四年,以禮部尚書罷相,後出任益州長史。727年(開元十五年),蘇頲病逝,追贈尚書右丞相,賜諡文憲。 ...
蘇頲。 蘇頲(670年-727年),字廷碩,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人,唐代政治家、文學家,左僕射蘇瑰之子。蘇頲進士出身,歷任烏程尉、左司御率府胄曹參軍、監察御史、給事中、中書舍人、太常少卿、工部侍郎、中書侍郎,襲爵許國公,後與宋璟一同拜相,擔任同平章事。蘇頲是初盛唐之交時著名文士,與燕國公張說齊名,並稱“燕許大手筆”。他任相四年,以禮部尚書罷相,後出任益州長史。727年(開元十五年),蘇頲病逝,追贈尚書右丞相,賜諡文憲。
汾上春日二首 其一。薛瑄。汾上春日二首 其一。 道邊桃李綠陰繁,花落難招萬片魂。只有清汾流不盡,年年長是繞孤村。
汾上宴別(一作許渾詩)。趙嘏。汾上宴別(一作許渾詩)。 雲物如故鄉,山川知異路。年來未歸客,馬上春色暮。一尊花下酒,殘日水西樹。不待管絃終,搖鞭背花去。
睢陽送韋參軍還汾上。李昂。睢陽送韋參軍還汾上。 世業重籯金,青春映士林。文華兩孫楚,兄弟二曾參。竹抱盧門暗,山銜晉國深。預知汾水上,一雁有遺音。
江上燕別(一作趙嘏詩,題作汾上宴別)。許渾。江上燕別(一作趙嘏詩,題作汾上宴別)。 雲物如故鄉,山川異岐路。年來未歸客,馬上春欲暮。一樽花下酒,殘日水西樹。不待管絃終,搖鞭背花去。
驚秋。趙孟頫。驚秋。 澤國西風一夜生,故園喬木動秋聲。山川滿目悲搖落,物色無心得老成。下阪牛羊知故道,親人魚鳥近幽情。向來豪氣消磨盡,空對年光浪自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