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無可上人

送無可上人朗讀

圭峰霽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

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

終有煙霞約,天台作近鄰。

送無可上人譯文及註釋

譯文

雨後初晴,圭峰上蔚藍天空格外新鮮,我們為草堂寺無可上人送行。

在蛩鳴的秋天,他帶著麈尾,離開了寺院,暫別了親人。

潭水中倒映著他獨行的身影,他多次身倚樹邊休息。

最終他應煙霞之約,把天台山作為近鄰。

註釋

無可:僧人,本姓賈,范陽(今河北涿縣)人,賈島堂弟。詩名與賈島齊。

上人:佛教稱具備德智善行的人為上人。

圭(guī)峰:山峰名。位於陝西南鄂縣東南紫閣峰東,與重雲寺相對,其形如圭,故名。下有草堂寺,寺東又有小圭峰。

霽(jì)色:雨後天空晴朗的藍色。

草堂:寺名。

麈(zhǔ):古書上指鹿一類的動物,其尾可做拂塵。

蛩(qióng):蟋蟀。

潭底影:潭水中的倒影。

.數息:多次休息。

樹邊身:倚在樹上的身體。

煙霞:雲霧之氣,也指山水勝景。

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縣北,為仙霞嶺脈之東支。

參考資料:

1、滕浩選編.青少年古詩詞讀本:當代世界出版社,2015.01:第186頁

送無可上人創作背景

  某一次的應試賈島落第,與無可同住長安西南圭峰之草堂寺,無可將南遊廬山,於是賈島作此詩贈別。

參考資料:

1、曹餘章主編.歷代文學名篇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06 第1版:第254頁

送無可上人鑑賞

  在秋雨初晴的時候,詩人送其從弟至天台問道。“蛩鳴”承“霽色新”,見出雨後之情形,“同離寺”則接次句而來。三、四句承上啟下,一寫送,一寫別,由此過渡到“獨行”二句。“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為歷來傳誦的名句。上句寫出堂弟孤寂地行走於潭邊,清澈的潭水映出他孤獨的身影,在形影相弔的意境中給人以一種寂寞感;後一句寫堂弟沿途的疲憊,致使他不斷地靠在樹邊休息,這又在寂寞之中增添了無家可依的悲苦。詩句對偶工巧,造語自然奇特,意境幽冷奇峭。這兩句,是賈島生平得意之語,自注道:“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表面上看,這兩句承上離別而來,寫自己的孤獨。由於從弟離去,在潭邊行走,只有水底影子相隨;幾次歇息下來,也只有樹木相伴,而從深層次來看,此聯又體觀了對佛禪的領悟。獨行潭邊,潭上之人與潭底之影,是一是二,非一非二,亦一亦二,不免使人想到洞山良价看到潭底之影而豁然開悟的事蹟。而在樹旁歇息,不過是色身而已。那麼,離別之事不須看得太重。但禪家講納於境而不滯於境,到底未能泯滅心中的感情,所以最後說:

  在這首詩中,作者表達了他對塵世的厭惡和對佛門清靜的嚮往,以及他對堂弟的留戀之情。首聯寫明送別地點、物件及景色,頷聯寫送別情景,以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寫離別,寫氣氛,烘托情感。頸聯突出寫別後詩人孤寂的外部形象和清冷的內在感受,是賈詩本色。尾聯寫別後相思意。詩層次清晰,寫出送別全過程,語言質樸自然,抒情達意深摯濃郁,確可稱為“平淡”。“獨行”二句雖不一定“三年得”,但刻劃人物心理狀態卻極為真切。

賈島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後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後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

贾岛朗讀
()

猜你喜歡

半夜覺鬆雨,照書燈悄然。河聲才淅瀝,舊業近潺湲。
坐滴寒更盡,吟驚宿鶴遷。相思不相見,日短復愁牽。

()
行巨集 : 春日送希公上人

浮玉同分榻,臨風思不群。我懷無可贈,只有半山雲。

寒雁橫春霧,江梅老夕曛。杖藜回首處,何日更論文。

()

馱經覓剎走天涯,何似持瓶繞永嘉。丈室自寬獅子座,法門寧問白牛車。

喻身虞苑原非樹,掬水曹溪別有花。此去三衣無可贈,南宗還憶付袈裟。

()
雍陶 : 懷無可上人

山寺秋時後,僧家夏滿時。清涼多古蹟,幾處有新詩。

()
戴叔倫 : 宿無可上人房

偶來人境外,何處染囂塵。倘許棲林下,僧中老此身。

()
賈島 : 寄無可上人

僻寺多高樹,涼天憶重遊。磬過溝水盡,月入草堂秋。

穴蟻苔痕靜,藏蟬柏葉稠。名山思遍往,早晚到嵩丘。

()
姚合 : 寄無可上人

十二門中寺,詩僧寺獨幽。多年鬆色別,後夜磬聲秋。

見世慮皆盡,來生事更修。終須執瓶鉢,相逐入牛頭。

()
劉得仁 : 寄無可上人

省學為詩日,宵吟每達晨。十年期是夢,一事未成身。

枉別山中客,殊非世上人。今來已如此,須得桂榮新。

()

遠近眾心歸,居然佔翠微。展經猿識字,聽法虎知非。

泉注城池夢,霞生侍衛衣。玄機不可學,何似總無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