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畝之間

十畝之間朗讀

十畝之間兮,桑者閒閒兮,行與子還兮。

十畝之外兮,桑者洩洩兮,行與子逝兮。

十畝之間譯文及註釋

譯文

在一片很大很大的桑園裡,年輕的姑娘們採桑多悠閒,她們一道唱著歌兒回家轉。

在相鄰一片很大的桑園裡,漂亮的姑娘們採桑多悠閒,她們一起說說笑笑往家轉。

註釋

十畝之間:指郊外所受場圃之地。

桑者:採桑的人。閒閒:寬閒、悠閒貌。

行:走。一說且,將要。

洩(yì)洩:和樂的樣子;一說人多的樣子。

逝:返回;一說往。

十畝之間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主旨與背景,歷來有多種觀點。《毛詩序》雲:“《十畝之間》,刺時也。言其國削小,民無所居焉。”另外還有人主張“情詩戀歌”說,即把“行與子還”、“行與子逝”,解釋為姑娘招呼自己的情侶一同走。而今人多解此詩為描寫採桑女偕伴而歸時的詩歌。

參考資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213-214

2、王秀梅 譯註.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215-216

十畝之間鑑賞

  魏國地處北方,“其地陋隘而民貧俗儉”(朱熹語)。然而,華夏先民是勤勞而樂觀的,《魏風·十畝之間)即勾畫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園風光,抒寫了採桑女輕鬆愉快的勞動心情。

  夕陽西下,暮色慾上,牛羊歸欄,炊煙漸起。夕陽斜暉,透過碧綠的桑葉照進一片寬大的桑園。忙碌了一天的採桑女,準備回家了。頓時,桑園裡響起一片呼伴喚友的聲音。人漸漸走遠了,她們的說笑聲和歌聲卻彷彿仍嫋嫋不絕地在桑園裡迴旋。這就是《十畝之間》展現的一幅桑園晚歸圖。

  以輕鬆的旋律,表達愉悅的心情,這是《魏風·十畝之間》最鮮明的審美特點。首先,這與語氣詞的恰當運用有關。全詩六句,重章復唱。每句後面都用了語氣詞“兮”字,這就很自然地拖長了語調,表現出一種舒緩而輕鬆的心情。其次,更主要的是它與詩境表現的內容相關。詩章表現的是勞動結束後,姑娘們呼伴喚友相偕回家時的情景。因此,這“兮”字裡,包含了緊張的勞動結束後輕鬆而舒緩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對一天的勞動成果滿意而愉快的感嘆。詩句與詩境、語調與心情,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所謂動乎天機,不費雕刻。《詩經》的另一篇《周南·芣苢》,也主要寫勞動的場景和感受。但由於它刻畫的勞動場景不同,詩歌的旋律節奏和審美情調也不同。《周南·芣苢》寫的是一群女子採摘車前子的勞動過程,它通過採摘動作的不斷變化和收穫成果的迅速增加,表現了姑娘們嫻熟的採摘技能和歡快的勞動心情。在結構上,四字一句,隔句綴一“之”字,短促而有力,從而使全詩的節奏明快而緊湊。《魏風·十畝之間》與《周南·芣苢》,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併成為《詩經》中在藝術風格上最具可比性的兩首勞動歌謠。前人評《魏風·十畝之間》“雅淡似陶”(陳繼揆《讀風臆補》)。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確寫道:“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但前者充滿了姑娘的輕鬆歡樂,後者則蘊含著陶公的閒適超然;前者明快,後者沉鬱,貌似而神異。

猜你喜歡

從今開闢北湖莊,種樹曾傳養樹方。欲為一身謀衣帛,好將十畝盡栽桑。

青分嫩葉供蠶食,綠髮新陰任蝶狂。行與子還行與逝,閒閒洩洩樂羲皇。

()

天壤之間,蕩蕩無拘束。一二襟期資野服。何處會心宜卜築。萬壑松風,一溪寒玉。炯茅堂、澹炷漫爐香味馥。聽雅奏、雲和塵外曲。列岫窗分真面目。未到蓬瀛,乃平生足。

()
釋文珦 : 天地之間有此身

天地之間有此身,此身豈肯惹風塵。

竹籬茅舍居來穩,紙帳浦團趣更真。

()
晁說之 : 三川直羅之間作

饒須羌鼻似羌渾,人在山頭羊在門。

欲把流霞來飲汝,未甘便喚作曾孫。

()

百年喬木去堂堂,故里空餘甲第長。誰分倉皇戎馬裡,絃歌今日竟成鄉。

()

仕女紛紛作野行,每於白晝見空城。蒼生不繫時人念,絲竹東山唯此聲。

()

午夜雷聲走百輧,程郎歌調正空城。無端嗚咽盧溝水,沖斷霓裳法曲聲。

()

重重夢影不堪溫,又向危巢認淚痕。天地傾頹邦國缺,不應兒女尚縈魂。

()

危城日夕淚滂沱,猶有人猜安樂窩。燕趙流離襁負子,西來今日渡汾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