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之昔負天下才,掃掩眾說猶除埃。
張籍盧仝鬥新怪,最稱東野為奇瑰。
當時辭人固不少,漫費紙札磨松煤。
歐陽今與韓相似,海水浩浩山嵬嵬。
石君蘇君比盧籍,以我擬郊嗟困摧。
公之此心實扶助,更後有力誰論哉。
禁林晚入接俊彥,一出古紙還相哀。
曼卿子美人不識,昔嘗吟唱同樽罍。
因之作詩答原甫,文字駃穩如刀裁。
怪其有紙不寄我,如此出語亦善詼。
往年公贈兩大軸,於今愛惜不輒開。
是時有詩述本末,值公再入居蘭臺。
崇文庫書作總目,未暇綴韻酬草萊。
前者京師競分買,罄竭舊府歸鄒枚。
自慚把筆粗成字,安可遠與鍾王陪。
文墨高妙公第一,宜用此紙傳將來。
依韻和永叔澄心堂紙答劉原甫。宋代。梅尧臣。 退之昔負天下才,掃掩眾說猶除埃。張籍盧仝鬥新怪,最稱東野為奇瑰。當時辭人固不少,漫費紙札磨松煤。歐陽今與韓相似,海水浩浩山嵬嵬。石君蘇君比盧籍,以我擬郊嗟困摧。公之此心實扶助,更後有力誰論哉。禁林晚入接俊彥,一出古紙還相哀。曼卿子美人不識,昔嘗吟唱同樽罍。因之作詩答原甫,文字駃穩如刀裁。怪其有紙不寄我,如此出語亦善詼。往年公贈兩大軸,於今愛惜不輒開。是時有詩述本末,值公再入居蘭臺。崇文庫書作總目,未暇綴韻酬草萊。前者京師競分買,罄竭舊府歸鄒枚。自慚把筆粗成字,安可遠與鍾王陪。文墨高妙公第一,宜用此紙傳將來。
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後,於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併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
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後,於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併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依韻和永叔內翰酬寄楊州劉原甫舍人。梅堯臣。依韻和永叔內翰酬寄楊州劉原甫舍人。 東望淮海間,恨無鴻鵠羽。鴻鵠日已飛,風雪歲將暮。憶聽談老莊,達生無恐懼。我今齒髮疏,何異樹有蠹。離別不必道,俛仰已成故。書問雖懶為,夢寐則往屢。乘桴思仲尼,好勇慚季路。
次韻和永叔原甫致齋集禧。梅堯臣。次韻和永叔原甫致齋集禧。 廟蠁靈祠屬二公,齊心相望切朱宮。綠渠繚繞壖垣水,廣沼清泠漲殿風。已詠應麟來五畤,仍歌翔雁雜殊翁。遙知畢事期尋勝,尚問衰羸未厭窮。
次韻和永叔雨中寄原甫舍人。梅堯臣。次韻和永叔雨中寄原甫舍人。 賴得春巢燕未歸,高檐終日雨衰衰。細籠芳草踏青後,欲打梨花寒食時。美景已嗟空過盡,名園猶許悞相隨。錦鞍切莫九衢去,拍拍一如鵝鴨池。
依韻和劉原甫舍人揚州五題 竹西亭。梅堯臣。依韻和劉原甫舍人揚州五題 竹西亭。 結雨竹西若若川,揚州歌吹思當年。劉郎若向風前唱,夢入青樓事惘然。
依韻和劉原甫舍人楊州五題其四蒙谷。梅堯臣。依韻和劉原甫舍人楊州五題其四蒙谷。 茗園匆蒨與山籠,一夜驚雷發舊叢。五馬留連未能去,土囊深處路微通。
依韻和劉原甫舍人楊州五題其三春貢亭。梅堯臣。依韻和劉原甫舍人楊州五題其三春貢亭。 夢谷浮船穩且平,泊登岡頂看茶生。始從官屬二三輩,時聽春禽一兩聲。
依韻和劉原甫舍人楊州五題其一時會堂二首。梅堯臣。依韻和劉原甫舍人楊州五題其一時會堂二首。 雨發雷塘不起塵,蜀昆岡上暖先春。煙牙才吐朱輪出,向此親封御餅新。
依韻和劉原甫見寄。梅堯臣。依韻和劉原甫見寄。 憶昔遊臨汝,於時太守賢。山尋順風處,城得豢龍遷。民頸累累大,池荷一一圓。周碑嗟缺矣,少室望嶄然。羸馬居人後,歸禽落我先。事還如響答,老去若波旋。賦分都應定,元功豈得偏。
依韻和永叔都亭館伴戲寄。梅堯臣。依韻和永叔都亭館伴戲寄。 去年鎖宿得聯華,二月牆頭始見花。今日都亭公感物,明朝太學我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