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約公元一三一七年前後在世)名、裡、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元仁宗延佑中前後在世。工曲,太平樂府中選錄甚多。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其列於“詞林英傑”一百五十人之中。明·李開先評元人散曲,首推張可久、喬吉,次則舉及查德卿(見《閒居集》卷五《碎鄉小稿序》),可見其曲名較高。其散曲作品內容有弔古、抒懷、詠美人傷離情之類,風格典雅。 ...
查德卿。 [元](約公元一三一七年前後在世)名、裡、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元仁宗延佑中前後在世。工曲,太平樂府中選錄甚多。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其列於“詞林英傑”一百五十人之中。明·李開先評元人散曲,首推張可久、喬吉,次則舉及查德卿(見《閒居集》卷五《碎鄉小稿序》),可見其曲名較高。其散曲作品內容有弔古、抒懷、詠美人傷離情之類,風格典雅。
釋宗演(釈宗演,Soyen Shaku,1859~1919),若狹(福井縣)人,日本臨濟宗僧。大正八年病逝,享年六十一。若狹(福井縣)人。字洪嶽,號楞伽窟、小廝子、不可往子。幼名常次郎。十二歲從越溪守謙出家,改名宗演。曾任圓覺寺派管長、臨濟宗大學(現花園大學)校長等職,並曾代表出席芝加哥萬國宗教者大會。會後,歷訪歐美諸國,並遊化朝鮮、臺灣等地。大正八年病逝,享年六十一。著有《西遊日記》三卷、《楞伽漫錄》十九卷、《歐文說法集》等。嗣法門人有間宮英宗、寶嶽慈興、太田常正等,此外,夏目漱石、鈴木大拙等人亦深受其影響。 ...
釋宗演。 釋宗演(釈宗演,Soyen Shaku,1859~1919),若狹(福井縣)人,日本臨濟宗僧。大正八年病逝,享年六十一。若狹(福井縣)人。字洪嶽,號楞伽窟、小廝子、不可往子。幼名常次郎。十二歲從越溪守謙出家,改名宗演。曾任圓覺寺派管長、臨濟宗大學(現花園大學)校長等職,並曾代表出席芝加哥萬國宗教者大會。會後,歷訪歐美諸國,並遊化朝鮮、臺灣等地。大正八年病逝,享年六十一。著有《西遊日記》三卷、《楞伽漫錄》十九卷、《歐文說法集》等。嗣法門人有間宮英宗、寶嶽慈興、太田常正等,此外,夏目漱石、鈴木大拙等人亦深受其影響。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溫,號敬軒。河津(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裡望鄉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學家、文學家,河東學派的創始人,世稱“薛河東”。薛瑄繼曹端之後,在北方開創了“河東之學”,門徒遍及山西、河南、關隴一帶,蔚為大宗。其學傳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呂大鈞兄弟為主的“關中之學”,其勢“幾與陽明中分其感”。清人視薛學為朱學傳宗,稱之為“明初理學之冠”,“開明代道學之基”。高攀龍認為,有明一代,學脈有二:一是南方的陽明之學,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學。。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溫,號敬軒。河津(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裡望鄉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學家、文學家,河東學派的創始人,世稱“薛河東”。薛瑄繼曹端之後,在北方開創了“河東之學”,門徒遍及山西、河南、關隴一帶,蔚為大宗。其學傳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呂大鈞兄弟為主的“關中之學”,其勢“幾與陽明中分其感”。清人視薛學為朱學傳宗,稱之為“明初理學之冠”,“開明代道學之基”。高攀龍認為,有明一代,學脈有二:一是南方的陽明之學,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學。。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黃綺(1914-2005),我國著名成就的學者、教育家、書法家。他涉獵廣泛,博覽群書,在古文字研究、詩詞創作、書畫篆刻等諸多文化藝術領域都有著獨特建樹,被學術界稱為“黃綺文化現象”。尤其在書法創作方面,獨創“鐵戟磨沙”體和“三間書”,“鐵戟磨沙體”開創出“雄、奇、清、麗”之“中國北派書風”,“三間書”相容幷蓄,凜然獨步,深受國內外書法愛好者的喜愛。 ...
黃綺。 黃綺(1914-2005),我國著名成就的學者、教育家、書法家。他涉獵廣泛,博覽群書,在古文字研究、詩詞創作、書畫篆刻等諸多文化藝術領域都有著獨特建樹,被學術界稱為“黃綺文化現象”。尤其在書法創作方面,獨創“鐵戟磨沙”體和“三間書”,“鐵戟磨沙體”開創出“雄、奇、清、麗”之“中國北派書風”,“三間書”相容幷蓄,凜然獨步,深受國內外書法愛好者的喜愛。
徐釚(qiú )(1636~1708)清代詞人。字電發,號虹亭、鞠莊、拙存,晚號楓江漁父。吳江(今屬江蘇蘇州)人。康熙十八年(1679)召試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入史館纂修明史。因忤權貴,二十五年歸裡後,東入浙閩,歷江右,三至南粵,一至中州。遊歷所至與名流雅士相題詠。康熙皇帝南巡,兩次賜御書,詔原官起用,不肯就。卒年七十三。...
徐釚。徐釚(qiú )(1636~1708)清代詞人。字電發,號虹亭、鞠莊、拙存,晚號楓江漁父。吳江(今屬江蘇蘇州)人。康熙十八年(1679)召試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入史館纂修明史。因忤權貴,二十五年歸裡後,東入浙閩,歷江右,三至南粵,一至中州。遊歷所至與名流雅士相題詠。康熙皇帝南巡,兩次賜御書,詔原官起用,不肯就。卒年七十三。
...
趙令。
...
孟子弟子錄。
...
莊子及門徒。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諡敬侯,後追贈太尉。 ...
荀彧。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其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封萬歲亭侯。因其任尚書令,居中持重達十數年,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一說服毒自盡),年五十。獲諡敬侯,後追贈太尉。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南陽五聖之一。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
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南陽五聖之一。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今屬浙江),他的祖先從魏郡元城遷徙到會稽。王充以道家的自然無為為立論宗旨,以“天”為天道觀的最高範疇。以“氣”為核心範疇,由元氣、精氣、和氣等自然氣化構成了龐大的宇宙生成模式,與天人感應論形成對立之勢。其在主張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學等方面彰顯了道家的特質。他以事實驗證言論,彌補了道家空說無著的缺陷。是漢代道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與發展者。《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 ...
王充。 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今屬浙江),他的祖先從魏郡元城遷徙到會稽。王充以道家的自然無為為立論宗旨,以“天”為天道觀的最高範疇。以“氣”為核心範疇,由元氣、精氣、和氣等自然氣化構成了龐大的宇宙生成模式,與天人感應論形成對立之勢。其在主張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學等方面彰顯了道家的特質。他以事實驗證言論,彌補了道家空說無著的缺陷。是漢代道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與發展者。《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
蘇武(前140—前60)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中國西漢大臣。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死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
蘇子卿。 蘇武(前140—前60)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中國西漢大臣。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死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辛延年 (公元前220~?年待考),著名秦漢詩人。 作品存《羽林琅》一首,為漢詩中優秀之作。始見於《玉臺新詠》,《樂府詩集》將它歸入《雜曲歌辭》,與《陌上桑》相提並論,譽為“詩家之正則,學者所當揣摩”。 ...
辛延年。 辛延年 (公元前220~?年待考),著名秦漢詩人。 作品存《羽林琅》一首,為漢詩中優秀之作。始見於《玉臺新詠》,《樂府詩集》將它歸入《雜曲歌辭》,與《陌上桑》相提並論,譽為“詩家之正則,學者所當揣摩”。
東漢文學家。字文秀,著名文學家王逸之子。曾遊魯國,作《靈光殿賦》,敘述漢代建築及壁畫等,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與他同時期的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也寫了此稿,但見到王延壽的《靈光殿賦》後,大為驚奇,自愧弗如,遂焚己稿。王延壽年僅20多歲溺死於湘水。他在辭賦史上留下了《魯靈光殿賦》、《夢賦》和《王孫賦》三篇傑作。 ...
王延壽。 東漢文學家。字文秀,著名文學家王逸之子。曾遊魯國,作《靈光殿賦》,敘述漢代建築及壁畫等,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與他同時期的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也寫了此稿,但見到王延壽的《靈光殿賦》後,大為驚奇,自愧弗如,遂焚己稿。王延壽年僅20多歲溺死於湘水。他在辭賦史上留下了《魯靈光殿賦》、《夢賦》和《王孫賦》三篇傑作。
宋子侯,東漢人,生平事蹟不詳。 ...
宋子侯。 宋子侯,東漢人,生平事蹟不詳。
朱穆(100~163)字公叔,一字文元,東漢南陽郡宛(今河南南陽市)人,丞相朱暉之孫。初舉孝廉。順帝末,大將軍樑冀使典兵事。桓帝時任侍御史。感時俗澆薄,作《崇厚論》、《絕交論》。永興初,出任冀州刺史,鎮壓起事災民。後觸犯宦官,罰作刑徒,因千人上書為之鳴不平,赦歸。居鄉數年,復拜尚書。上書請除宦官未成,憂憤死。 ...
朱穆。 朱穆(100~163)字公叔,一字文元,東漢南陽郡宛(今河南南陽市)人,丞相朱暉之孫。初舉孝廉。順帝末,大將軍樑冀使典兵事。桓帝時任侍御史。感時俗澆薄,作《崇厚論》、《絕交論》。永興初,出任冀州刺史,鎮壓起事災民。後觸犯宦官,罰作刑徒,因千人上書為之鳴不平,赦歸。居鄉數年,復拜尚書。上書請除宦官未成,憂憤死。
劉衡(?-41年),東漢光武帝劉秀與光烈皇后陰麗華之子。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封臨淮公,幼年去世,諡號懷,無子,國除。 ...
劉衡。 劉衡(?-41年),東漢光武帝劉秀與光烈皇后陰麗華之子。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封臨淮公,幼年去世,諡號懷,無子,國除。
(?—前181)西漢宗室。高祖第七子。高祖十一年封樑王。呂后七年徙王趙,以呂產女為趙王后,恢不得自恣。有愛姬,王后鴆殺之,遂憂鬱自殺。諡共。 ...
劉恢。 (?—前181)西漢宗室。高祖第七子。高祖十一年封樑王。呂后七年徙王趙,以呂產女為趙王后,恢不得自恣。有愛姬,王后鴆殺之,遂憂鬱自殺。諡共。
東漢潁川人。弘農王姬。王卒,歸鄉里,父欲嫁之,誓不許。後為李傕所掠,不屈從。賈詡以狀白獻帝,詔拜為弘農王妃。 ...
唐姬。 東漢潁川人。弘農王姬。王卒,歸鄉里,父欲嫁之,誓不許。後為李傕所掠,不屈從。賈詡以狀白獻帝,詔拜為弘農王妃。
(179—253)三國魏京兆人,字仲將。韋端子。漢獻帝建安中,為郡上計吏,特拜郎中。魏明帝太和中,為武都太守,以能書留補侍中。以光祿大夫遜位。善書,師法張芝、邯鄲淳,諸體皆能,尤精大字,魏室寶器銘題皆出其手。書寫講究工具材料,善制墨。 ...
韋誕。 (179—253)三國魏京兆人,字仲將。韋端子。漢獻帝建安中,為郡上計吏,特拜郎中。魏明帝太和中,為武都太守,以能書留補侍中。以光祿大夫遜位。善書,師法張芝、邯鄲淳,諸體皆能,尤精大字,魏室寶器銘題皆出其手。書寫講究工具材料,善制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