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河內河陽人,字子微。少為博士弟子,治《春秋》。哀帝時召待詔,以誣告東平王雲祝詛,擢為光祿大夫、左曹給事中,封宜陵侯。眾畏其口,見之側目。建平四年建言恐嚇匈奴之策,為丞相玉嘉、左將軍公孫祿等反對。元壽元年免官,寄居丘亭,被告發懷怨祝詛,下獄死。 ...
息夫躬。 西漢河內河陽人,字子微。少為博士弟子,治《春秋》。哀帝時召待詔,以誣告東平王雲祝詛,擢為光祿大夫、左曹給事中,封宜陵侯。眾畏其口,見之側目。建平四年建言恐嚇匈奴之策,為丞相玉嘉、左將軍公孫祿等反對。元壽元年免官,寄居丘亭,被告發懷怨祝詛,下獄死。
東漢沛郡龍亢人,字元鳳。桓焉兄子。桓帝初為議郎,入侍講禁中。性耿直,忤左右,出為許令,病免。卒年四十。 ...
桓麟。 東漢沛郡龍亢人,字元鳳。桓焉兄子。桓帝初為議郎,入侍講禁中。性耿直,忤左右,出為許令,病免。卒年四十。
禰衡(173-198年),字正平,平原郡(今山東臨邑)人(《山東通志》載禰衡為今樂陵人)。東漢末年名士,文學家。與孔融等人親善。後因出言不遜觸怒曹操,被遣送至荊州劉表處,後又因出言不遜,被送至江夏太守黃祖處,終為黃祖所殺,終年26歲(《三國演義》中為24歲)。 ...
禰衡。 禰衡(173-198年),字正平,平原郡(今山東臨邑)人(《山東通志》載禰衡為今樂陵人)。東漢末年名士,文學家。與孔融等人親善。後因出言不遜觸怒曹操,被遣送至荊州劉表處,後又因出言不遜,被送至江夏太守黃祖處,終為黃祖所殺,終年26歲(《三國演義》中為24歲)。
楊惲(?—前45),西漢家。字子幼,漢族,西漢華陰(今屬陝西)人,宣帝時曾任左曹,後因告發霍氏(霍光子孫)謀反有功,封平通侯,遷中郎將。神爵元年(前61)升為諸吏光祿勳,位列九卿。其父楊敞曾兩任漢宣帝時丞相,其母司馬英是著名史學家兼文學家司馬遷的女兒。其文章《報孫會宗書》被後人認為頗有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的風格。 ...
楊惲。 楊惲(?—前45),西漢家。字子幼,漢族,西漢華陰(今屬陝西)人,宣帝時曾任左曹,後因告發霍氏(霍光子孫)謀反有功,封平通侯,遷中郎將。神爵元年(前61)升為諸吏光祿勳,位列九卿。其父楊敞曾兩任漢宣帝時丞相,其母司馬英是著名史學家兼文學家司馬遷的女兒。其文章《報孫會宗書》被後人認為頗有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的風格。
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是漢文帝劉恆的長子,母親是漢文帝皇后竇氏(即竇太后),出生於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遙縣西南)。西漢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諡號孝景皇帝,無廟號。終年48歲。劉啟在位期間,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發展生產,他統治時期與其父漢文帝統治時期合稱為文景之治。 ...
劉啟。 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是漢文帝劉恆的長子,母親是漢文帝皇后竇氏(即竇太后),出生於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遙縣西南)。西漢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諡號孝景皇帝,無廟號。終年48歲。劉啟在位期間,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發展生產,他統治時期與其父漢文帝統治時期合稱為文景之治。
劉細君一般指烏孫公主。烏孫公主劉細君(?―前101年),西漢宗室,漢武帝劉徹侄子江都王劉建之女。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為抗擊匈奴,派使者出使烏孫國,烏孫王獵驕靡願與大漢通婚。漢武帝欽命劉細君和親烏孫,並令人為之做一樂器,以解遙途思念之情,此樂器便是“阮”,亦稱 “秦琵琶”。獵驕靡死後,劉細君隨從烏孫國風俗,嫁於獵驕靡之孫軍須靡,生一女,名叫少夫。太初四年(前101年),劉細君去世。 ...
劉細君。 劉細君一般指烏孫公主。烏孫公主劉細君(?―前101年),西漢宗室,漢武帝劉徹侄子江都王劉建之女。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為抗擊匈奴,派使者出使烏孫國,烏孫王獵驕靡願與大漢通婚。漢武帝欽命劉細君和親烏孫,並令人為之做一樂器,以解遙途思念之情,此樂器便是“阮”,亦稱 “秦琵琶”。獵驕靡死後,劉細君隨從烏孫國風俗,嫁於獵驕靡之孫軍須靡,生一女,名叫少夫。太初四年(前101年),劉細君去世。
西漢淮南王劉安的一部分門客的共稱。今僅存辭賦《招隱士》 1篇。《漢書·藝文志》著錄“淮南王群臣賦四十四篇”,《招隱士》當是其中僅存的1篇。此篇始見於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題為淮南小山作,然而蕭統《文選》則題劉安作。關於文章寫作的背景,說法也不一。王逸說是小山之徒“閔傷屈原”之作,王夫之《楚辭通釋》說是淮南小山“為淮南王召致山谷潛伏之士”而作,而不少研究者則以為是淮南小山思念淮南王的作品。 ...
淮南小山。 西漢淮南王劉安的一部分門客的共稱。今僅存辭賦《招隱士》 1篇。《漢書·藝文志》著錄“淮南王群臣賦四十四篇”,《招隱士》當是其中僅存的1篇。此篇始見於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題為淮南小山作,然而蕭統《文選》則題劉安作。關於文章寫作的背景,說法也不一。王逸說是小山之徒“閔傷屈原”之作,王夫之《楚辭通釋》說是淮南小山“為淮南王召致山谷潛伏之士”而作,而不少研究者則以為是淮南小山思念淮南王的作品。
鄒陽,散文家,齊人,是西漢時期很有名望的文學家。文帝時,為吳王劉濞門客,以文辯著名於世。吳王陰謀叛亂,鄒陽上書諫止,吳王不聽,因此與枚乘、嚴忌等離吳去樑,為景帝少弟樑孝王門客。鄒陽“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後被人誣陷入獄,險被處死。他在獄中上書樑孝王,表白自己的心跡。樑孝王見書大悅,立命釋放,並尊為上客。鄒陽有文七篇,現存兩篇,即《上書吳王》、《於獄中上書自明》。 ...
鄒陽。 鄒陽,散文家,齊人,是西漢時期很有名望的文學家。文帝時,為吳王劉濞門客,以文辯著名於世。吳王陰謀叛亂,鄒陽上書諫止,吳王不聽,因此與枚乘、嚴忌等離吳去樑,為景帝少弟樑孝王門客。鄒陽“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後被人誣陷入獄,險被處死。他在獄中上書樑孝王,表白自己的心跡。樑孝王見書大悅,立命釋放,並尊為上客。鄒陽有文七篇,現存兩篇,即《上書吳王》、《於獄中上書自明》。
班彪字叔皮。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出生於官宦世家,從小好古敏求,與其兄班嗣遊學不輟,才名漸顯。西漢末年,為避戰亂至天水,依附於隗囂,欲勸說隗囂歸依漢室,作《王命論》感化之,結果未能如願。後至河西(今河西走廊一帶 ) , 為大將軍竇融從事 , 勸竇融支援光武帝。東漢初,舉茂才,任徐縣令,因病免官。班彪學博才高,專力從事於史學著述。寫成《後傳》60餘篇,斟酌前史,糾正得失,為後世所重。其子班固修成《漢書》,史料多依班彪,實際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繼續。其女班昭等又補充固所未及完成者。 ...
班彪。 班彪字叔皮。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出生於官宦世家,從小好古敏求,與其兄班嗣遊學不輟,才名漸顯。西漢末年,為避戰亂至天水,依附於隗囂,欲勸說隗囂歸依漢室,作《王命論》感化之,結果未能如願。後至河西(今河西走廊一帶 ) , 為大將軍竇融從事 , 勸竇融支援光武帝。東漢初,舉茂才,任徐縣令,因病免官。班彪學博才高,專力從事於史學著述。寫成《後傳》60餘篇,斟酌前史,糾正得失,為後世所重。其子班固修成《漢書》,史料多依班彪,實際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繼續。其女班昭等又補充固所未及完成者。
西漢著名的司法官。字長君,鉅鹿人(鉅鹿,在今河北南部,路溫舒系河北廣宗人)。信奉儒家學說。起初學習律令,當過縣獄吏、郡決曹史;後來又學習《春秋》經義,舉孝廉,當過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職。宣帝即位,他上疏請求改變重刑罰、重用治獄官吏的政策,主張“尚德緩刑”,“省法制,寬刑罰”。他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獄吏。漢承襲秦朝這一弊政,必須改革。他還反對刑訊逼供,認為刑訊迫使罪犯編造假供,給獄吏枉法定罪開了方便之門。他在奏疏中還提出廢除誹謗罪,以便廣開言路。 ...
路溫舒。 西漢著名的司法官。字長君,鉅鹿人(鉅鹿,在今河北南部,路溫舒系河北廣宗人)。信奉儒家學說。起初學習律令,當過縣獄吏、郡決曹史;後來又學習《春秋》經義,舉孝廉,當過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職。宣帝即位,他上疏請求改變重刑罰、重用治獄官吏的政策,主張“尚德緩刑”,“省法制,寬刑罰”。他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獄吏。漢承襲秦朝這一弊政,必須改革。他還反對刑訊逼供,認為刑訊迫使罪犯編造假供,給獄吏枉法定罪開了方便之門。他在奏疏中還提出廢除誹謗罪,以便廣開言路。
劉熊渠,是漢朝宗室,漢景帝的兒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孫子。父親是舂陵節侯劉買,他承襲舂陵侯的爵位。他死後,諡號戴,舂陵侯的爵位由長子劉仁繼承。他的庶子蒼梧太守劉利是更始帝劉玄的祖父。他的弟弟鬱林太守劉外是漢光武帝劉秀的曾祖父。 ...
劉熊渠。 劉熊渠,是漢朝宗室,漢景帝的兒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孫子。父親是舂陵節侯劉買,他承襲舂陵侯的爵位。他死後,諡號戴,舂陵侯的爵位由長子劉仁繼承。他的庶子蒼梧太守劉利是更始帝劉玄的祖父。他的弟弟鬱林太守劉外是漢光武帝劉秀的曾祖父。
(?—78)東漢京兆杜陵人,字季雅。少博學,不修小節。得罪美陽令,被囚,會大司馬吳漢卒,於獄中為誄,辭最高,光武帝賜帛免刑。後仕郡文學掾。章帝建初三年以從事中郎從馬防擊西羌,戰歿。有《明世論》、《論都賦》等。 ...
杜篤。 (?—78)東漢京兆杜陵人,字季雅。少博學,不修小節。得罪美陽令,被囚,會大司馬吳漢卒,於獄中為誄,辭最高,光武帝賜帛免刑。後仕郡文學掾。章帝建初三年以從事中郎從馬防擊西羌,戰歿。有《明世論》、《論都賦》等。
(?—184)東漢吳郡無錫人,字義方。少遊太學,有雅才而訥於言。靈帝時舉孝廉,除郎中,校書東觀,數奏賦、頌諷諫。遷外黃令,有德政,卒於官。 ...
高彪。 (?—184)東漢吳郡無錫人,字義方。少遊太學,有雅才而訥於言。靈帝時舉孝廉,除郎中,校書東觀,數奏賦、頌諷諫。遷外黃令,有德政,卒於官。
郭蒼,字伯起。曲紅(今韶關曲江)人。富有文學,舉茂才,為荊州從事。漢靈帝熹平三年(一七四),太守周憬開導昌樂六瀧,流通商旅,蒼為撰碑銘,以紀其德。明黃佐修嘉靖四十年刊《廣東通志》卷五四、明歐大任《百越先賢志》卷四有傳。 ...
郭蒼。 郭蒼,字伯起。曲紅(今韶關曲江)人。富有文學,舉茂才,為荊州從事。漢靈帝熹平三年(一七四),太守周憬開導昌樂六瀧,流通商旅,蒼為撰碑銘,以紀其德。明黃佐修嘉靖四十年刊《廣東通志》卷五四、明歐大任《百越先賢志》卷四有傳。
楚漢之爭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姬,名虞(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有美人名虞”的記載)。一說姓虞(在《漢書·項籍傳》中有“有美人姓虞”的記載)。生卒年不詳,出生地不詳(一說今江蘇省沭陽縣顏集鎮虞溪村,一說今常熟虞山腳下虞溪村,一說今紹興縣漓渚鎮塔石村)。相傳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豔,並有“虞美人”之稱。逝世年齡正史並無記載,據野史記載,虞姬“{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2年}年僅28歲。 ...
虞姬。 楚漢之爭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姬,名虞(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有美人名虞”的記載)。一說姓虞(在《漢書·項籍傳》中有“有美人姓虞”的記載)。生卒年不詳,出生地不詳(一說今江蘇省沭陽縣顏集鎮虞溪村,一說今常熟虞山腳下虞溪村,一說今紹興縣漓渚鎮塔石村)。相傳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豔,並有“虞美人”之稱。逝世年齡正史並無記載,據野史記載,虞姬“{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2年}年僅28歲。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裡,後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並生育了兩個兒子。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並將其嫁給董祀。蔡琰同時擅長文學、音樂、書法。《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歷史上記載蔡琰的事蹟並不多,但“文姬歸漢”的故事卻在歷朝歷代被廣為流傳。 ...
蔡文姬。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裡,後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並生育了兩個兒子。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並將其嫁給董祀。蔡琰同時擅長文學、音樂、書法。《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歷史上記載蔡琰的事蹟並不多,但“文姬歸漢”的故事卻在歷朝歷代被廣為流傳。
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漢族,潁川(今河南禹縣城南晁喜鋪)人。漢文帝時,晁錯因文才出眾任太常掌故,後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師)、賢文學。在教導太子中受理深刻,辯才非凡,被太子劉啟(即後來的景帝)尊為“智囊”。因七國之亂被腰斬於西安東市。 ...
晁錯。 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漢族,潁川(今河南禹縣城南晁喜鋪)人。漢文帝時,晁錯因文才出眾任太常掌故,後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師)、賢文學。在教導太子中受理深刻,辯才非凡,被太子劉啟(即後來的景帝)尊為“智囊”。因七國之亂被腰斬於西安東市。
班昭(約45年?-約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漢族,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史學家,史學家班彪女、班固與班超之妹,博學高才,嫁同郡曹壽,早寡。兄班固著《漢書》,八表及《天文志》遺稿散亂,未竟而卒,班昭繼承遺志,獨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與第六志〈天文志〉,《漢書》遂成。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貴人師事之,號曹大家(gū)。善賦頌,作《東征賦》、《女誡》。班昭為中國第一個女歷史學家。 ...
班昭。 班昭(約45年?-約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漢族,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史學家,史學家班彪女、班固與班超之妹,博學高才,嫁同郡曹壽,早寡。兄班固著《漢書》,八表及《天文志》遺稿散亂,未竟而卒,班昭繼承遺志,獨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與第六志〈天文志〉,《漢書》遂成。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貴人師事之,號曹大家(gū)。善賦頌,作《東征賦》、《女誡》。班昭為中國第一個女歷史學家。
漢文帝劉恆(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之庶弟。前196年劉邦鎮壓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高祖死後,呂后專權,諸呂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
劉恆。 漢文帝劉恆(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之庶弟。前196年劉邦鎮壓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高祖死後,呂后專權,諸呂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枚乘。 枚乘(?~前140),字叔,西漢辭賦家。漢族,秦建治時古淮陰人。枚乘因再七國叛亂前後兩次上諫吳王而顯名。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辭賦,《漢書·藝文志》著錄“枚乘賦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