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嶽州平江人,名乘龍,以字行。號松竹主人,又號傲軒。有俊才,七歲能詩。遭元季亂,隱居不仕。有《傲軒吟稿》。 ...
胡天遊。 元嶽州平江人,名乘龍,以字行。號松竹主人,又號傲軒。有俊才,七歲能詩。遭元季亂,隱居不仕。有《傲軒吟稿》。
(1305—1364)元崑山人,字羲仲,號東郭生,又號野翁。少從衛培學,工詩,尤精於《易》。以豪傑自負。嘗獻策張士誠,不用,歸耕婁上。老得訓導官,與時忤,偃蹇以終。有《雪履齋筆記》、《林外野言》。 ...
郭翼。 (1305—1364)元崑山人,字羲仲,號東郭生,又號野翁。少從衛培學,工詩,尤精於《易》。以豪傑自負。嘗獻策張士誠,不用,歸耕婁上。老得訓導官,與時忤,偃蹇以終。有《雪履齋筆記》、《林外野言》。
邵亨貞(1309~1401) 元代文學家。字□孺,號清溪。雲間(今上海松江)人。曾任松江訓導。邵亨貞生當元、明之際,入明後生活近30年。終於儒官,足跡不出鄉里。著有《野處集》4卷、《蟻術詩選》1卷、《蟻術詞選》4卷。 ...
邵亨貞。 邵亨貞(1309~1401) 元代文學家。字□孺,號清溪。雲間(今上海松江)人。曾任松江訓導。邵亨貞生當元、明之際,入明後生活近30年。終於儒官,足跡不出鄉里。著有《野處集》4卷、《蟻術詩選》1卷、《蟻術詞選》4卷。
楊載(1271—1323)元代中期著名詩人,與虞集、範梈、揭傒斯齊名,並稱為“元詩四大家”。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人。延祐二年進士,授承務郎,官至寧國路總管府推官。楊載文名頗大,文章以氣為主,詩作含蓄,頗有新的意境。 ...
楊載。 楊載(1271—1323)元代中期著名詩人,與虞集、範梈、揭傒斯齊名,並稱為“元詩四大家”。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人。延祐二年進士,授承務郎,官至寧國路總管府推官。楊載文名頗大,文章以氣為主,詩作含蓄,頗有新的意境。
陳基(1314-1370),字敬初,台州臨海(今屬浙江)人,寓居吳中鳳凰山河陽裡(今屬張家港市)。元末江南著名文人,受業於當時著名學者黃溍。元末大亂,群雄紛起,割據於吳地的張士誠聞其名,召為江浙右司員外郎,參其軍事,張士誠稱王,授內史之職,後遷學士院學士。軍旅倥傯,飛書走檄多出其手。朱元璋平吳,愛其才,召之參與《元史》的纂修工作,書成後賜金而還,卒於常熟河陽裡寓所。陳基能文善書,寫的詩也有不少是反映張士誠起義軍生活。明史有傳。著有《夷白齋稿》35卷,內詩1卷,文24卷,又外集詩、文各1卷。 ...
陳基。 陳基(1314-1370),字敬初,台州臨海(今屬浙江)人,寓居吳中鳳凰山河陽裡(今屬張家港市)。元末江南著名文人,受業於當時著名學者黃溍。元末大亂,群雄紛起,割據於吳地的張士誠聞其名,召為江浙右司員外郎,參其軍事,張士誠稱王,授內史之職,後遷學士院學士。軍旅倥傯,飛書走檄多出其手。朱元璋平吳,愛其才,召之參與《元史》的纂修工作,書成後賜金而還,卒於常熟河陽裡寓所。陳基能文善書,寫的詩也有不少是反映張士誠起義軍生活。明史有傳。著有《夷白齋稿》35卷,內詩1卷,文24卷,又外集詩、文各1卷。
(1298—1362)元寧國府宣城人,字泰甫,號玩齋。貢奎子。國子生。泰定帝泰定四年授從仕郎、太和州判官。累除紹興路總管府推官,郡有疑獄,悉為詳讞而剖決之,治行為諸郡最。惠宗至正十四年,為吏部侍郎。時江淮兵起,京師缺糧。師泰至浙西糴糧百萬石給京師。遷兵部侍郎。旋為平江路總管。十五年,張士誠破平江,師泰逃匿海濱。士誠降元,出任兩浙都轉運鹽使。二十二年,召為祕書卿,道卒。工詩文。有《玩齋集》。 ...
貢師泰。 (1298—1362)元寧國府宣城人,字泰甫,號玩齋。貢奎子。國子生。泰定帝泰定四年授從仕郎、太和州判官。累除紹興路總管府推官,郡有疑獄,悉為詳讞而剖決之,治行為諸郡最。惠宗至正十四年,為吏部侍郎。時江淮兵起,京師缺糧。師泰至浙西糴糧百萬石給京師。遷兵部侍郎。旋為平江路總管。十五年,張士誠破平江,師泰逃匿海濱。士誠降元,出任兩浙都轉運鹽使。二十二年,召為祕書卿,道卒。工詩文。有《玩齋集》。
溫州樂清人。順帝至正末隱居瑤山,與四明吳主一、蕭臺趙彥銘吟詠雁山中,稱雁山三老。明初薦於朝,命未至而卒。有《雲鬆巢集》。 ...
朱希晦。 溫州樂清人。順帝至正末隱居瑤山,與四明吳主一、蕭臺趙彥銘吟詠雁山中,稱雁山三老。明初薦於朝,命未至而卒。有《雲鬆巢集》。
湖州吳興人,字九成。號雲臺散史,又號苕溪漁者。慷慨有氣節。順帝至正中嘗闢試漕府掾,不事奔競,澹然以詩酒自樂。工詩。 ...
郯韶。 湖州吳興人,字九成。號雲臺散史,又號苕溪漁者。慷慨有氣節。順帝至正中嘗闢試漕府掾,不事奔競,澹然以詩酒自樂。工詩。
崑山人,字敬夫,後更名肅。工詩詞。名士鹹與之交。家有園林,嘗蓄一鶴,復有鶴自來為伍,因築來鶴亭。邑令聘為訓導,不起。有《來鶴亭詩》。 ...
呂誠。 崑山人,字敬夫,後更名肅。工詩詞。名士鹹與之交。家有園林,嘗蓄一鶴,復有鶴自來為伍,因築來鶴亭。邑令聘為訓導,不起。有《來鶴亭詩》。
劉敏中(1243~1318) 元代文學家,字端甫,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人。自幼卓異不凡,曾任中書掾、兵部主事、監察御史等職,因彈劾秉政的桑哥,辭職歸鄉。後又入為御史、御史都事、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灑、翰林學士承旨等,還曾宣撫遼東山北,拜河南行省參政等。劉敏中一生為官清正,以時事為憂。敢於對貴□橫暴繩之以法,並上疏指陳時弊。仕世祖、成宗、武宗三朝,多為監察官,受到皇帝的嘉納。 ...
劉敏中。 劉敏中(1243~1318) 元代文學家,字端甫,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人。自幼卓異不凡,曾任中書掾、兵部主事、監察御史等職,因彈劾秉政的桑哥,辭職歸鄉。後又入為御史、御史都事、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灑、翰林學士承旨等,還曾宣撫遼東山北,拜河南行省參政等。劉敏中一生為官清正,以時事為憂。敢於對貴□橫暴繩之以法,並上疏指陳時弊。仕世祖、成宗、武宗三朝,多為監察官,受到皇帝的嘉納。
吾丘衍(1272—1311)元代金石學家,印學奠基人。浙江開化縣華埠鎮孔埠人。一作吾衍,清初避孔丘諱,作吾邱衍,字子行,號貞白,又號竹房、竹素,別署真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稱貞白先生,秉性豪放,左目失明,右腳痞跛,行動仍頻有風度。嗜古學,通經史百家言,工篆隸,諳音律,書法以隸和小篆見長。洽印不為成法的固,印文用玉箸篆,圓潤秀勁,著有《周秦石刻釋音》、《閒居錄》、《竹素山房詩集》、《學古編》等。《學古編》成書於大德庚子(13OO)年,卷一為《三十五舉》,乃是我國最早研究印學理論的著述。次載《合用文籍品目》,尾系附錄。 ...
吾丘衍。 吾丘衍(1272—1311)元代金石學家,印學奠基人。浙江開化縣華埠鎮孔埠人。一作吾衍,清初避孔丘諱,作吾邱衍,字子行,號貞白,又號竹房、竹素,別署真白居士、布衣道士,世稱貞白先生,秉性豪放,左目失明,右腳痞跛,行動仍頻有風度。嗜古學,通經史百家言,工篆隸,諳音律,書法以隸和小篆見長。洽印不為成法的固,印文用玉箸篆,圓潤秀勁,著有《周秦石刻釋音》、《閒居錄》、《竹素山房詩集》、《學古編》等。《學古編》成書於大德庚子(13OO)年,卷一為《三十五舉》,乃是我國最早研究印學理論的著述。次載《合用文籍品目》,尾系附錄。
南陽人,字易之,葛邏祿氏。不喜祿仕,能文,長於歌詩。時浙人韓與玉能書,王子充善古文,人目為江南三絕。順帝至正間,以薦為翰林編修。有《金臺集》、《海雲清嘯集》。 ...
乃賢。 南陽人,字易之,葛邏祿氏。不喜祿仕,能文,長於歌詩。時浙人韓與玉能書,王子充善古文,人目為江南三絕。順帝至正間,以薦為翰林編修。有《金臺集》、《海雲清嘯集》。
樑寅(1303——1389),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餘市下村鎮)人。明初學者。元末累舉不第,後徵召為集慶路(治所在今江蘇南京市,當時轄境相當今南京市及江寧、句容、溧水、溧陽、高淳等縣地)儒學訓導,晚年結廬石門山,四方士多從學,稱其為“樑五經”,著有《石門詞》。《明史》有傳。元末兵起,明太祖朱元璋徵天下名儒修述禮樂時,他被徵任,時年已六十有餘。在禮局中,討論精審,諸儒皆為推服。書成後,將就官,他以老病辭,歸裡。 ...
樑寅。 樑寅(1303——1389),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餘市下村鎮)人。明初學者。元末累舉不第,後徵召為集慶路(治所在今江蘇南京市,當時轄境相當今南京市及江寧、句容、溧水、溧陽、高淳等縣地)儒學訓導,晚年結廬石門山,四方士多從學,稱其為“樑五經”,著有《石門詞》。《明史》有傳。元末兵起,明太祖朱元璋徵天下名儒修述禮樂時,他被徵任,時年已六十有餘。在禮局中,討論精審,諸儒皆為推服。書成後,將就官,他以老病辭,歸裡。
馬祖常(1279~1338)元代色目人,回族著名詩人。字伯庸,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延佑二年,會試第一,廷試第二,授應奉翰林文字,拜監察御史。元仁宗時,鐵木迭兒為丞相,專權用事,馬祖常率同列劾奏其十罪,因而累遭貶黜。自元英宗碩德八剌朝至元順帝朝,歷任翰林直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江南行臺中丞、御史中丞、樞密副使等職。為文法先秦兩漢,巨集瞻而精核,富麗而新奇,內容多制詔、碑誌等類作品,詩作圓密清麗,除應酬之作外,亦有反映民間疾苦的作品。 ...
馬祖常。 馬祖常(1279~1338)元代色目人,回族著名詩人。字伯庸,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延佑二年,會試第一,廷試第二,授應奉翰林文字,拜監察御史。元仁宗時,鐵木迭兒為丞相,專權用事,馬祖常率同列劾奏其十罪,因而累遭貶黜。自元英宗碩德八剌朝至元順帝朝,歷任翰林直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江南行臺中丞、御史中丞、樞密副使等職。為文法先秦兩漢,巨集瞻而精核,富麗而新奇,內容多制詔、碑誌等類作品,詩作圓密清麗,除應酬之作外,亦有反映民間疾苦的作品。
(1319—1369)元明間徽州府休寧人,字子常。九江黃澤弟子,得六十四卦大義及《春秋》之學。後復從臨川虞集遊,獲聞吳澄之學。晚年隱居東山,讀書著述。洪武二年,與趙壎等被徵修《元史》,書成,辭歸,旋卒。學者稱東山先生。有《春秋集傳》、《東山存稿》、《左氏補註》等。 ...
趙汸。 (1319—1369)元明間徽州府休寧人,字子常。九江黃澤弟子,得六十四卦大義及《春秋》之學。後復從臨川虞集遊,獲聞吳澄之學。晚年隱居東山,讀書著述。洪武二年,與趙壎等被徵修《元史》,書成,辭歸,旋卒。學者稱東山先生。有《春秋集傳》、《東山存稿》、《左氏補註》等。
元明間宣城人,字友初,一作有初。師泰侄。以胄子除簿尉,有剛直名。後補閩省理官。明洪武初,徵錄師泰後,大臣有以性之薦,乃避居山陰,更名悅。其從弟仕於朝者,迎歸金陵、宣城,俱不往。躬耕自給,以終其身。門人私諡真晦先生。有《南湖集》。 ...
貢性之。 元明間宣城人,字友初,一作有初。師泰侄。以胄子除簿尉,有剛直名。後補閩省理官。明洪武初,徵錄師泰後,大臣有以性之薦,乃避居山陰,更名悅。其從弟仕於朝者,迎歸金陵、宣城,俱不往。躬耕自給,以終其身。門人私諡真晦先生。有《南湖集》。
張養浩。 張養浩(1269—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山東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代表作有《山坡羊·潼關懷古》等。
劉秉忠(1216-1274年),初名劉侃,字仲晦,號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臺市)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聰,任官後而名劉秉忠。元朝傑出政治家、文學家。劉秉忠是元初政壇一位很具特色的政治人物,對於元代政治體制、典章制度的奠定發揮了重大作用。同時,又是一位詩文詞曲兼擅的文學家。至元十一年,逝世。元世祖贈太傅,封趙國公,諡號文貞。元成宗時,追贈太師,改諡文正。元仁宗時,追封常山王。 ...
劉秉忠。 劉秉忠(1216-1274年),初名劉侃,字仲晦,號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臺市)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聰,任官後而名劉秉忠。元朝傑出政治家、文學家。劉秉忠是元初政壇一位很具特色的政治人物,對於元代政治體制、典章制度的奠定發揮了重大作用。同時,又是一位詩文詞曲兼擅的文學家。至元十一年,逝世。元世祖贈太傅,封趙國公,諡號文貞。元成宗時,追贈太師,改諡文正。元仁宗時,追封常山王。
(1294—1338)元婺州東陽人,字公饒。文宗至順元年進士。少從許謙學,撰《至治聖德頌》。英宗召見,令宿衛禁中。文宗時授承事郎,同知汴梁路陳州事,有惠政。改道州路總管府推官,時裕已卒一月。 ...
李裕。 (1294—1338)元婺州東陽人,字公饒。文宗至順元年進士。少從許謙學,撰《至治聖德頌》。英宗召見,令宿衛禁中。文宗時授承事郎,同知汴梁路陳州事,有惠政。改道州路總管府推官,時裕已卒一月。
吳師道(1283—1344),字正傳,婺州蘭溪縣城隆禮坊人。生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歲。聰敏善記誦,詩文清麗。19歲誦宋儒真德秀遺書,乃致力理學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學說。元至治元年(1321)登進士第。授高郵縣丞,主持興築漕渠以通運。因為官清正,被薦任國子助教,延祐間,為國子博士,六館諸生皆以為得師。後再遷奉議大夫。以禮部郎中致仕,終於家。生平以道學自任,晚年益精於學,剖析精嚴。 ...
吳師道。 吳師道(1283—1344),字正傳,婺州蘭溪縣城隆禮坊人。生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卒年惠宗至正四年,年六十二歲。聰敏善記誦,詩文清麗。19歲誦宋儒真德秀遺書,乃致力理學研究,竭力排斥其他學說。元至治元年(1321)登進士第。授高郵縣丞,主持興築漕渠以通運。因為官清正,被薦任國子助教,延祐間,為國子博士,六館諸生皆以為得師。後再遷奉議大夫。以禮部郎中致仕,終於家。生平以道學自任,晚年益精於學,剖析精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