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朗讀

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譯文及註釋

譯文

太平時閒遊有趣卻是無能,閒愛天上孤雲安靜愛山僧。

我願手持旌麾去吳興上任,樂遊原上再望望風雨昭陵。

註釋

吳興:即今浙江省湖州市。樂遊原:在長安城南,地勢高敞,可以眺望,是當時的遊覽勝地。

“清時”句:意謂當這清平無所作為之時,自己所以有此閒情。

一麾(huī):旌旗。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於公元850年(唐宣宗大中四年)將離長安到吳興(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時所作。杜牧,一心想報效國家。他曾在京都長安任吏部員外郎,職位清閒,難有作為。他不想這樣無所事事地虛度年華,所以這次請求外放,得到批准後,便寫下了這首詩表達心情。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一絕鑑賞

  在唐人七絕中,也和在整個古典詩歌中一樣,以賦、比二體寫成的作品較多,興而比或全屬興體的較少。杜牧這首詩採用了“託事於物”的興體寫法,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之情,稱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盡而意有餘”的名篇。

  杜牧不但長於文學,而且具有政治、軍事才能,渴望為國家作出貢獻。當時他在京城裡任吏部員外郎,投閒置散,無法展其抱負,因此請求出守外郡。對於這種被迫無所作為的環境,他當然是很不滿意的。詩從安於現實寫起,反言見意。武宗、宣宗時期,牛李黨爭正烈,宦官擅權,中央和藩鎮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都有戰鬥,根本算不上“清時”。詩的起句不但稱其時為“清時”,而且進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沒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藉此藏拙,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點明“閒”與“靜”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愛孤雲之閒見自己之閒,愛和尚之靜見自己之靜,這就把閒靜之味這樣一種抽象的感情形象地顯示了出來。

  第三句一轉。漢代制度,郡太守一車兩幡。幡即旌麾之類。唐時刺史略等於漢之太守。這句是說,由於在京城抑鬱無聊,所以想手持旌麾,遠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長江,東南是東海,故到湖州可雲去江海。)第四句再轉。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長安西邊醴泉縣的九嵏山。古人離開京城,每每多所眷戀,如曹植詩:“顧瞻戀城闕,引領情內傷。”(《贈白馬王彪》)杜甫詩:“無才日衰老,駐馬望千門。”(《至德二載自京金光門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傳誦人口之句。但此詩寫登樂遊原不望皇宮、城闕,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獨望昭陵,則是別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傑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國,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賢是舉,則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詩人登高縱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當前國家衰敗的局勢,自己閒靜的處境來,而深感生不逢時之可悲可嘆了。詩句雖然只是以登樂遊原起興,說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寫一字,但其對祖國的熱愛,對盛世的追懷,對自己無所施展的悲憤,無不包括在內。寫得既深刻,又簡練;既沉鬱,又含蓄,真所謂“稱名也小,取類也大”。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杜牧朗讀
()

猜你喜歡

張祜 : 登樂遊原

幾年詩酒滯江干,水積雲重思萬端。

今日南方惆悵盡,樂遊原上見長安。

()
杜牧 : 登樂遊原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

()
耿湋 : 登樂遊原

園廟何年廢,登臨有故丘。孤村連日靜,多雨及霖休。

常與秦山對,曾經漢主遊。豈知千載後,萬事水東流。

()

凌晨擁弊裘,徑上古原頭。雪霽山疑近,天高思若浮。

瓊峰埋積翠,玉嶂掩飛流。曜彩含朝日,搖光奪寸眸。

()
張九齡 : 登樂遊原春望書懷

城隅有樂遊,表裡見皇州。策馬既長遠,雲山亦悠悠。

萬壑清光滿,千門喜氣浮。花間直城路,草際曲江流。

()

爽節時清眺,秋懷悵獨過。神皋值宿雨,曲水已增波。

白鳥凌風迥,紅蕖濯露多。伊川有歸思,君子復如何。

()
豆盧回 : 登樂遊原懷古

緬惟漢宣帝,初謂皇曾孫。雖在襁褓中,亦遭巫蠱冤。
至哉丙廷尉,感激義彌敦。馳逐蓮勺道,出入諸陵門。
一朝風雲會,竟登天位尊。握符升寶曆,負扆御華軒。

()
李商隱 : 樂遊原

萬樹鳴蟬隔岸虹,樂遊原上有西風。

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陽更向東。

()
劉得仁 : 樂遊原春望

樂遊原上望,望盡帝都春。始覺繁華地,應無不醉人。

雲開雙闕麗,柳映九衢新。愛此頻來往,多閒逐此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