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
天外鳳凰誰得髓?無人解合續絃膠。
讀韓杜集。唐代。杜牧。 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天外鳳凰誰得髓?無人解合續絃膠。
杜詩和韓文在愁悶時誦讀,舒心爽氣就像請仙女麻姑在癢處搔。
天外的鳳凰誰能得其精髓?世上無人懂得配製續絃膠。
杜詩韓集:一作“杜詩韓筆”。六朝人稱散文為筆。這裡指盛唐杜甫的詩和中唐韓愈的文。
倩(qiàn):請人代做。麻姑:麻姑又稱壽仙娘娘、虛寂衝應真人,漢族民間信仰的女神,屬於道教人物。過去漢族民間為女性祝壽多贈麻姑像,取名麻姑獻壽。《神仙傳》記載,仙人王方平在蔡經家召麻姑來。
續絃膠:鳳喙與麟角,合煎作“續絃膠”,可續弓弩的斷絃。
杜牧的《讀韓杜集》創作於晚唐(公元803-852年),由於對杜甫、韓愈的文學成就的高度評價,杜牧寫下這首《讀韓杜集》,表達其傾慕、推重之情。
參考資料:
1、王波著.閱讀療法:海洋出版社,2007.6:第133頁
第一句中的杜詩韓筆,指杜甫的詩歌和韓愈的古文。“愁來”,點明詩人研讀杜詩韓筆時的心緒。安史亂後數十年來,藩鎮割據,內戰頻仍,致使邊防空虛,民生凋敝;而吐蕃統治者又佔據河西、隴右,威脅京都,河隴人民長期受吐蕃奴隸主奴役之苦。這內憂邊患,時刻縈繞在詩人心頭,他不可能不愁從中來。這“愁”,是詩人抱負的流露、識見的外溢和正義感的迸瀉。“愁來”讀杜、韓,說明詩人與杜、韓靈犀相通。
第二句中他從杜的沉鬱頓挫和韓的精深博大中汲收了睿智、膽識和力量。理性的享受,心靈的快感,使他忽發奇想,恍若請古代神話中的麻姑仙女用那纖長的指甲搔著自己的癢處一樣。此典原意是蔡經懸想麻姑爪爬背上癢處,舒適、愉快;詩人移作搔心頭癢處,酣暢、痛快。這匪夷所思的妙喻,是詩人興到之筆,妙在信手拈來,興味盎然。
第三句中詩人把杜、韓比作天外飛來的百鳥之王鳳凰,讚歎、傾慕之情赫然可見。
第四句中日趨沒落的晚唐社會猶如斷絃的弓弩,其頹勢已定。誰也不能用鳳髓製得續絃膠,把斷了的弓弦續上的。不明言“愁”,而其“愁”自見。
這首七絕宣示了詩人鑽研杜、韓的心得,表達其傾慕、推重之情。詩中描敘愁中讀杜、韓詩文的極度快感,而後喟嘆杜、韓的傑作無人嗣響。以愁起,以愁結,一前一尾,一顯一隱,錯落有致。詩中舊典活用,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又使人回味不已。詩後兩句,上句設問,下句作答,一問一答,自成呼應,饒有韻味。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讀韓長孺傳。呂陶。讀韓長孺傳。 樑孝事平終結愛,王恢謀沮已和親。早知蹇甚難為相,何必賚金與貴人。
讀韓致光詩集。陸游。讀韓致光詩集。 渺莽江湖萬里秋,玉峰老子弄孤舟;猶勝宿直金鑾夜,凜凜常懷潑酢憂。
讀杜集。周馨桂。讀杜集。 一自窮經後,與公詩漸疏。連朝復細讀,千載究誰如。忠憤微言得,奇文至性攄。浣花溪水畔,終勝子云居。
讀杜集。馮振。讀杜集。 少陵自古稱詩聖,展讀遺篇萬籟號。豈有海涵兼地負,更無溪澗與毫毛。筆端獨有煙雲繞,氣勢長隨鷹隼高。最是老臣憂國淚,千秋哀怨伴離騷。
讀韓退之詩有作。晁說之。讀韓退之詩有作。 萬樹殘英委泥滓,柳花成絮獨高飛。自憐織質無人賞,宛轉還從洛浦歸。
夜讀韓子蒼文二首。李石。夜讀韓子蒼文二首。 四海文章六一仙,江西名派蜀人傳。從今元佑無多子,虎豹狐狸各斐然。
夜讀韓子蒼文二首。李石。夜讀韓子蒼文二首。 二河忠義雪山重,元佑何由見古風。一月群星雖晚出,斯人尚可殿諸公。
馬上讀韓吏部集。祖無擇。馬上讀韓吏部集。 驅羸{左卷右力}遠征,尺箠亦慵擎。卻得開編看,仍教縱轡行,儒推文暢行,詩許孟郊鳴。盡日耽遺味,渾如挹大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