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軍

南安軍朗讀

梅花南北路,風雨溼征衣。

出嶺同誰出?歸鄉如不歸!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

餓死真吾事,夢中行采薇。

南安軍譯文及註釋

譯文

梅花嶺上的南北路口,悽風苦雨把征衣溼透。

越過梅嶺誰與我同路,回到家鄉卻身為俘囚。

山河將存在萬古千秋,城郭卻哲時落入敵手。

餓死家鄉是我的願望,夢裡採蔽在首陽山頭。

註釋

梅花南北路:大庾嶺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嶺,南為廣東南雄縣,北為江西大庾縣。

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突、叔齊,當週武王伐紂時,二人扣馬而諫,商亡,逃入首陽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

南安軍創作背景

  帝昺祥興二年(1279年),南宋最後一個據點厓山被元軍攻陷,宋朝滅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於五月四日出大庚嶺,經南安軍(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時寫此詩。

參考資料:

1、繆鉞 等 .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 :1361-1362 .

南安軍鑑賞

  一二兩句略點行程中的地點和景色。作者至南安軍,正跨越了大庾嶺(梅嶺)的南北兩路。此處寫梅花不是實景,而是因梅嶺而說到梅花,藉以和“風雨”對照,初步顯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嶺的梅花在風雨中搖曳,濡溼了押著兵敗後就擒、往大都受審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時,一陣冰襲上了他的心頭。

  頷聯兩句,上句是說行程的孤單,而用問話的語氣寫出,顯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說這次的北行,本來可以回到故鄉廬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雖經故鄉而猶如不歸。這兩句抒寫了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兩“出”字和兩“歸”字的重複對照,更使得聲情激盪起來。

  頸聯兩句承首聯抒寫悲憤。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名句。而說“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說,宋朝的山何是永遠存在的,不會被元朝永遠佔領,言外之意是宋朝還會復興,山河有重光之日。下句是化用丁令威化鶴歌中“城郭猶是人民非”句意,是說“城郭之非”只是暫時的,也就是說,宋朝人民還要繼續反杭,繼續鬥爭,廣大的城池不會被元朝永遠佔據。這兩句對仗整飾,蘊蓄著極深厚的愛國感情和自信心。

  最後兩句表明自己的態度:決心餓死殉國。他出之以言,繼之山行,於是開始絕食,意欲死在家鄉。而在絕食第五天時,即已行過廬陵,沒有能死在家鄉。又過了三天,在監護人的強迫下,只好開始進食。詩中用伯夷、叔齊指責周武王代商為“以暴易暴”,因而隱居首陽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餓死的故事(見《史記·伯夷列傳》),表示了蓄不投降的決心。“餓死真吾事”,說得斬釘截鐵,大義察然,而且有實際行動,不是徒託空言,感人肺腑。

  這首詩化用社甫詩句,抒寫自己的胸懷,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感情,顯示出民族正氣。這首詩逐層遞進,聲情激盪,不假雕飾,而自見功力。作者對杜甫的詩用力甚深,其風格亦頗相近,即於質樸之中見深厚之性情,可以說是用血和淚寫成的作品。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末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官到右丞相兼樞密史。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後脫險經高郵嵇莊到泰縣塘灣,由南通南歸,堅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敗被張弘範俘虜,在獄中堅持鬥爭三年多,後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作品。 ...

文天祥朗讀
()

猜你喜歡

程師孟 : 南安軍

今日平安出嶺時,瘴氛猶覺潤征衣。

一條路入江南去,萬里人從海上歸。

()

鳳山君出早,馬廄我來遲。

盤闢分齋日,流涕伏闕時。

()
解縉 : 重過南安 其一

少年見說張橫浦,曾訪南安舊謫居。趺跡宛然存石礎,至今重到已成墟。

()
曾華蓋 : 南安樓寓

陌上杏花殘,樓頭春色闌。愁隨芳草遍,夢入雨聲寒。

作客風波苦,依人啼笑難。自憐雙鬢影,三月滯南安。

()
彭汝礪 : 南安道中

南安窮且僻,況復阻凶飢。破屋人何在,空山鳥自歸。

兒童多素韠,婦女祇青衣。好雨兆豐歲,斯民其庶幾。

()
郭祥正 : 南安巖

汀梅之間山萬重,南安巖竇何玲瓏。青蔥屹立敞四壁,巧匠縮手難為工。

嗟予俗縛未能往,願得結草與巖鬆。遂登彼岸達正覺,月落巖下鬆生風。

()
方開之 : 定光南安巖

天下名山饒洞穴,不似南安最奇絕。

一峰突兀上幹天,十二子孫旁就列。

()
張弼 : 寄南安蔡經府

相逢閩友厭閩音,蓮幕先生動我心。接得南安書一紙,年來應恐二毛侵。

()
張青選 : 抵南安

到此家鄉近,一時懷抱開。灘隨山勢盡,人逐雁聲來。

回首西湖隔,關心白髮催。明朝過大庾,應見嶺頭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