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江城烽火連三月

菩薩蠻·江城烽火連三月朗讀

江城烽火連三月。不堪對酒長亭別。休作斷腸聲。老來無淚傾。

風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錦字幾時來。薰風無雁回。

菩薩蠻·江城烽火連三月鑑賞

  李彌遜為南宋初年頗有民族氣節的官吏。曾任校書郎、起居郎、戶部侍郎等職,並擔任過廬山知縣、冀州知州等地方官。他主張抗金,反對與金議和,為秦檜所排斥,晚年歸隱連江西山。這首《菩薩蠻》當作於南宋初金兵大舉南下時。當時金兵逼近長江,情勢危急,為避兵災,詞人送別妻子去南方,詞就是寫了這送別時的一幕。

  詞的起句即交代了送別時的背景和地點,為下文張本。“烽火連三月”,三個月來兵火不息,人民離亂,這才會有江城送妻子離開之舉。分別,不是丈夫宦遊他方,而是妻子避難,心情自然不同一般。長亭之上,雖然設酒餞別,可是“不堪對酒”。“不堪”。不能忍受之意,包含有妻離子散之苦,國破家殘之痛。因其“不堪”,其妻淚下如瀑,悲聲漫江,詞人反勸其“休作斷腸聲”,自己已是“老來無淚傾”。自己淚泉已涸,並非不動情,而是老淚已盡,這正是極度悲憤的表現。詞人這時的心情慘痛至極,強敵當前,內奸弄權,自己還得堅守禦敵陣地,也可能朝不保夕了,這才把妻子送走。這裡說休作斷腸聲,比放聲哭嚎更為悽愴,說老來無淚,比寫涕泣漣漣更為傷心。

  詞的下片緊承上片,寫目送帆影遠去的情景。“風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風高”和舟疾相聯絡,船去得很快,詞人佇立江岸,眼看著船在水面留下的長長波痕。妻子身去心留,他希望她去得快,早離禍地;又希望她走得慢,難捨難分。“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詞人凝望近眺之態,呼之欲出。緣此,也可想見妻子立於船頭,望著丈夫鵠首翹望的身姿,想著拋撇丈夫於鋒刃之間的危殆,斷腸聲如高風嗚嗚,傷心淚似江水滔滔。末二句“錦字幾時來?薰風無雁回”,化用“雁足傳書”和“織錦回文”的典故。“薰風”指南風。初夏時南風吹,鴻雁早已飛往北方,“錦字”無法捎回。妻子此去,歸期難定,訊息難盼,生死未卜,詞人內心的痛苦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可想而知。

  這首詞由實寫到虛,由近寫到遠,由己寫到人,從別前寫到別時、別後,層層渲染,步步深透,寫情臻於極致。尤其“休作斷腸聲,老來無淚傾”,以超常思維寫感情狀態,出乎常情,又入乎寰中,更使詞產生了驚魂震魄的力量。

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餘首。 ...

李弥逊朗讀
()

猜你喜歡

程垓 : 菩薩蠻

羅衫乍試寒猶怯。妒花風雨連三月。燈冷閉門時。有愁誰得知。

此情真個苦。只為當時語。莫道絮沾泥。絮飛魂亦飛。

()

當年老子逢佳節。萬戶華燈連皓月。和氣滿江城。喧喧隊子行。掩關聊共坐。靜對沉香火。一笑盡君歡。閒心無兩般。

()

去年今日遊稽古。斕斑曾著萊衣舞。四世共團欒。津然一笑歡。

歸期今不遠。孥累俱先遣。猶有社中人。相從寂寞濱。

()
呂採芝 : 菩薩蠻 其四

芳塵不礙行人路。花驄欲系知何處。暝色入疏簾。春風軟似棉。

故園空悵望。烽火連雲嶂。楊柳綠如絲。斷腸誰得知。

()

一湖水碧濃於酒,兩堤環抱如梳柳。淺醉帽檐斜,滿天飛雨花。

輕寒偏惻惻,薄暮風猶力。花落又江南,明朝三月三。

()
姚燧 : 菩薩蠻 中秋雨

素娥會把詩人調。衰顏不值圓蟾照。特地變雲陰。江城三日霖。今宵佳節過。天上冰輪破。才卻放餘輝。要看清興遠。

()
陳方恪 : 菩薩蠻 和靜安韻

溪山輸卻斜陽半。江城一例秋蟬亂。秋老獨還家。東籬菊始華。

錦鱗書十二。不寄蓬瀛字。一覺我何人。潮音枕上聞。

()
趙令 : 菩薩蠻

長淮渺渺寒煙白。憑欄人是霜臺客。時句妙春豪。風雲不啻高。
樽前人已老。餘恨連芳草。一曲酒醒時。梧桐月欲低。

()
魏夫人 : 菩薩蠻

紅樓斜倚連溪曲。樓前溪水凝寒玉。盪漾木蘭船。船中人少年。

荷花嬌欲語。笑入鴛鴦浦。波上暝煙低。菱歌月下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