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于樞

鮮于樞(1246-1302),元代著名書法家。字伯機,晚年營室名“困學之齋”, 自號困學山民,又號寄直老人。祖籍金代德興府(今張家口涿鹿縣),生於汴梁(今河南開封)。漢族,大都(今北京)人,一說漁陽(今北京薊縣)人,先後寓居揚州、杭州。大德六年(1302)任太常典薄。元世祖至元年間以才選為浙東宣慰司經歷,後改浙東省都事,晚年任太常典簿。好詩歌與古董,文名顯於當時,書法成就最著。明朱權《太和正音譜》將其列於“詞林英傑”一百五十人之中。《新元史》有傳。

()

主要成就

  鮮于樞的傳世書法作品約有四十件,多為行草書,且以墨跡為主。他的書法由唐人書法入手,再上溯東晉二王。他功力紮實,善懸腕作字,喜用狼毫,強調骨力。他的大字楷書雄逸健拔,圓潤遒勁,氣勢磅礴而不失規矩。行書結體謹嚴,真力飽滿,瀟灑自然。草書學懷素並能自出新意,筆法縱肆,氣魄恢巨集。

  明代王世楨嘗雲 『鮮于博學,負材氣,貌偉而髯,類河朔傖父。餘見其行草,往往以骨力勝,而乏姿態,略如其人,以故聲稱漸不敵趙吳興。』

  由於一生官位都不高,常賦閒家中,鮮于樞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才能,他除具書法專長外,更是一位文學家,寫下了許多詩詞。他還能作曲,彈得一手好琴,而且精通文物鑑定。正因為有廣泛的藝術修養,且將之融合到書法中,鮮于樞方成為書法大家。鮮于樞早歲學書法,未能如古人,偶於野外看見二人挽車泥淖中,頓有所悟。他寫字時多用中鋒迴腕,筆墨淋淳酣暢,氣勢雄偉跌宕,酒酣作字奇態橫生。鮮于樞兼長楷書、行、草書,尤以草書為最。他的功力很紮實,懸腕作字,筆力遒健,著有《困學齋集》。鮮于樞與趙孟頫齊名,同被譽為元代書壇“巨擘”,並稱“二妙”、“二傑”,但其影響略遜於趙孟頫。

人物生平

  據《鮮于府君墓誌銘》記載,鮮于樞的高祖曾經做過官,祖父“讀書通大義,不為科舉業”。蒙古軍隊攻下德興府後,攜家南逃,走到居庸關被“盜”所殺,祖母帶全家到處奔波, 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年),又北上定居范陽(今河北涿州)。鮮于樞的父親從事辦理運糧的差事。常年往返於中都、大都、汴梁以及揚州、杭州之間。鮮于樞少年時不斷隨父遷居。

  鮮于樞有北方人的慷慨、豪氣,身材魁梧,鬍鬚濃重,朋友們稱其為“髯公”。同時期的詩人柳貫說他“面帶河朔偉氣,每酒酣驁放,吟詩作字奇態橫生。其飲酒諸詩,尤曠達可喜;遇其得意往往為人誦之”。自負隨意的性格,一開始就導致他與周圍環境及上層當權者的種種衝突。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以後,鮮于樞先後輾轉於汴梁、揚州、杭州、金華等地,擔任一些中下級官職,很不順利。常與上司爭是非於公庭之間,一語不合,則拂袖而去,為百姓愛戴,稱“我鮮于公”。曾三次去官或遭貶。37歲後定居杭州,於西湖虎林築困學齋。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被授予太常寺典簿,未及到任,逝於錢塘,年僅57歲。其墓位於今杭州西溪路原苗圃內(杭州城西森林公園)
闢謠“趙孟頫迫害鮮于樞”

  鮮于樞生於蒙古定宗元年(1246),卒於元大德六年(1302),享年五十七歲;(1)趙孟頫生於宋理宗寶佑二年(1254),卒於元至治二年(1322)享年六十九歲。他們相識於至元十五年(1278)左右,之間往來二十四年之久。雖彼此都在宦途上南北奔波,但一有機會總要聚會,談文說藝,樂此不疲。特別是在趙孟頫休病吳興和在浙江儒學提舉任上的時候,往來應該更加密切。本文試對鮮于樞、趙孟頫的行蹤略作勾勒,以明他們之間的交往經過。

  鮮于樞和趙孟頫是一對惺惺相惜的藝術知己。用趙孟頫的原話來說“契合無間言,一見同宿昔”、“書記往來間,彼此各有得”。他們不但“奇文既同賞,疑義或共析”,而且“絕妙晉唐帖”、“最後得玉鉤”也一起“握手傳玩餘,歡喜見顏色。”(2)在趙孟頫尚未到京師之前,鮮于樞已經向田衍等友朋大力宣揚趙孟頫,說他:神情簡遠,若神仙中人。在趙孟頫尚沉迷於宋高宗書法時,鮮于樞又一語驚醒夢中人:令其從右軍入手。自此趙孟頫得書法大進,氣韻格調,遊刃於晉人之間,為他成為元代書壇的書壇巨擘奠定了基礎。鮮于樞、趙孟頫均擅古琴。鮮于樞覓得許旌陽手植桐,斫了“震雷”、“震餘”兩架古琴,並把“震餘”送了趙孟頫。

  元朝初年,以杭嘉湖為中心活躍著一個特殊的文人群體,他們經常舉行類似“雅集”的活動。一起論文說藝、賞書觀畫、聆聽古琴為樂事。“雅集”的地方往往是富有收藏者的家中,鮮于樞的困學齋似乎是“雅集”的中心之一。參加的人既有宋朝的遺民,如周密等;又有元朝的官吏,如喬簣成、仇鍔等;既有書畫名家,如趙孟頫、鮮于樞等,也有收藏家張謙等。

鮮于樞的詩文

青天無數。白天無數。綠水繞灣無數。灞陵橋上望西川,動不動、八千里路。

來時春暮。去時秋暮。歸去又還春暮。人生七十古來稀,好相看、能得幾度。

()

愛山不得山中住,長日空吟憶山句。偶然見此虛堂間,頓覺還我滄洲趣。

陰厓絕壑雷雨黑,蒼藤老木蛟龍怒。岸石犖确溪澗闊,知有人家入無路。

()

蘭亭化身千百億,貞觀趙模推第一。百家聚訟謾紛紜,正傳寧到山中石。

論書當論氣韻神,誰與痴兒較形質。想當填郭斷手初,帝與歐虞皆太息。

()

石上桐孫美如玉,化作長鯨喚僧粥。香嚴一擊六根開,剝落皮毛換凡骨。

中郎卻顧中散驚,初非爨下鳴不平。批鱗拔角就繩墨,龍門綠綺瘖無聲。

()

木之用髹漆,初以為美觀。睹茲赤烏材,乃知漆為木之九轉丹。

風雨霜露不能入,所以遠歷晉魏猶堅完。政如厚葬用珠玉,能令血肉經千年。

()

世人看山在山下,李侯看山向絕頂。世人畫山畫白日,李侯畫山摹夜景。

絕頂看山山更奇,夜景摹出人少知。遠山蒼蒼近山黑,巖樹歷歷汀樹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