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君武

馬君武(1881年7月17日-1940年8月1日),原名道凝,又名同,後改名和,字厚山,號君武。祖籍湖北蒲圻,出生於廣西桂林。中國近代獲得德國工學博士第一人,政治活動家、教育家。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廣西大學的建立人和首任校長。1902年留日期間結識孫中山,1905年參與組建中國同盟會,是中國同盟會章程八位起草人之一,《民報》的主要撰稿人。馬君武以其改造中國的封建教育體制、力推現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奠定了他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與主張“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馬”之譽。

()

人物生平

  馬君武,1881年7月17日(清光緒七年六月二十二)生,1881年7月17日生於廣西桂林,祖籍湖北蒲圻(今赤壁市)。自幼聰穎,只因其曾祖父馬麗文是道光初年的進士,官至廣西思恩府(今武鳴縣)知府。 父親以做幕僚為生,9歲時父親去世,家裡沒有了收入,馬君武卻因頑皮不聽教誨,又被舅舅送回桂林。母親很是生氣,用家法教訓了他一頓。這一頓痛打,竟使他痛下決心“拼命讀書”,“立志做人”。這一年,他12歲。 在嚴母的督促下發憤讀書。後來在親戚陳允庵家附讀,打下了紮實的舊學根底。

  1894甲午戰爭後,國難日亟,維新運動興起,各省廢科舉,興學堂。1897年,康有為到桂林講學,設立“聖學會”,創辦《廣仁報》,宣傳變法維新主張。馬君武深受影響,認為非精研西學,不足以致中國於富強。

  1899年考入廣西體用學堂,努力學習數學、英語,開始接受西方近代科學文化。馬君武牢記校長“科學救國”的教誨,他的英文、數學成績均名列前茅,對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發行的書刊,尤其是科普知識,也表現出非常大的興趣。受主講經史的唐景崧的影響,馬君武產生了外出求學、進一步探索救國途徑的想法。

  1900年,馬君武從桂林到達廣州,進人法國教會主辦的丕崇書院學習法文。同年7月赴新加坡,拜見康有為,請教救國大計。隨後赴上海,入震旦學院繼續學習法文,並翻譯《法蘭西革命史》一書。

  1901年冬,馬君武作為廣西赴日的第一批留學生,馬君武學習勤奮刻苦,考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應用化學專業學習。留日期間結識梁啟超、湯睿及日本宮崎民藏兄弟,併為《新民叢報》撰稿。1902年,由宮崎民藏介紹,馬君武拜見了孫中山先生,聆聽其革命言論,對其甚為敬佩。他對人說:“康梁者,過去之人物也;孫公,則未來人物也。”從此,馬君武追隨孫中山,走上了民主革命道路。由改良主義者轉變為革命民主主義者。

  1903年春節。在東京中國留學生新年懇親會上,馬君武登臺演講,公開提出中國的出路在於排除滿族專制,恢復漢人主權;得到近千名留學生的擁護。馬君武留學期間讀的均是工科,但他的文科功底一點也不遜於學文出身的學生。在日留學時,他為《新民叢報》寫了大量哲學論文,誰都沒想到作者竟是個化學系學生。

  1903年2月,馬君武在《譯書彙編》上發表了《社會主義與進化論比較》。有人研究說,在中國最早介紹社會主義,並對馬克思真正有全面瞭解的,除了梁啟超,就是馬君武了。

  1905年8月,第一批加入同盟會,馬君武被推舉為祕書長,和黃興、陳天華等人共同起草同盟會章程,併成為《民報》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先後在《民報》發表《甘必大傳》和《帝民說》等文,鼓吹革命,宣揚民主政治。年底回國,任上海公學總教習,積極宣傳革命。此間,熱心黨務的馬君武引起清朝兩江總督端方的注意。

  1907年,為額避免被緝拿,馬君武遠走德國,在柏林工業大學攻讀礦物冶金金專業。他之所以選擇冶金專業,是期望學成回國後,“利用所學,以圖新民國工業之發展”。畢業時獲工學學士學位。

  1911年11月,辛亥革命爆發後,馬君武由德國回到上海,被推舉為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的代表,參加《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的起草。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馬君武以實業部次長代理部務,並參與起草《臨時約法》。

  1912年8月25日,同盟會聯合其他四個政團組成國民黨,孫中山在湖廣會館主持國民黨成立大會,他出席並 與閻錫山、張繼、李烈鈞、胡瑛、沈秉堃、王傳炯、陳錦濤、陳道一、莫永貞、褚輔成、鬆毓、楊增新、于右任、蔣翊武、田桐、譚延闓、張培爵、徐謙、王善荃、姚錫光、趙炳麟、柏文蔚、孫毓筠、景耀月、虞汝鈞、張琴、曾昭文、溫宗堯、陳明遠一起被推舉為參議 。

  1913年初國會成立後,馬君武任國會參議院議員。二次革命失敗後,馬君武被迫離開北京,再次赴德國,入柏林大學研究院學習。經過四年的研讀,馬君武獲得了柏林大學工學博士學位。是中國獲得德國工學博士第一人。

  1916年回國。1917年參加孫中山發起的護法運動。最初任大元帥府祕書,旋代理護法軍政府交通總長,併兼任廣州石井兵工廠無煙火藥廠總工程師。

  1918年5月,他跟隨孫中山回到上海,進行反對陸榮廷的宣傳和組織活動。1920年,孫中山重組軍政府,馬君武任祕書廳長。次年4月,南下的國會議員在廣州開非常會議,推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馬君武任總統府祕書長。6月,孫中山任命馬君武為廣西省長。馬君武勵精圖治,提出禁菸禁賭、整頓金融、發展實業、興辦教育、建築公路、成立新軍等計劃。

  1922年5月,馬君武辭職赴滬。

  1924年國民黨實行改組,馬君武跟不上革命形勢,思想趨於保守,和馮自由、章炳麟等人發表宣言,反對國民黨改組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1924年,馬君武和馮自由、章太炎等人發表宣言,反對國民黨改組和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次年,還擔任了北洋軍閥政府的司法總長。1926年3月,又改任教育部總長。儘管他並未到任,但由於他與北洋政府有了這層關係,國民黨便因內部黨爭,開除了他的黨籍。後來,黨籍又得以恢復。

  馬君武精通英、日、德、法等國文字,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許多領域。《共產黨宣言》的綱領部分,就是他在1906年夏譯成中文登在《民報》上的。他還第一個翻譯出版了達爾文的《物種原始》(即現在人們熟知的《物種起源》),在當時產生了較大影響。編譯了《德華辭典》等書。他對德國十八、十九世紀在人文科學領域的光輝成就十分讚歎,翻譯過席勒的《威廉退爾》,介紹過黑格爾的學說。馬君武不僅翻譯詩,自己也寫詩,是南社詩人,著有《馬君武詩稿》。他的詩以鼓吹新學思潮和愛國主義為特色,如《自由》、《從軍行》等。《華族祖國歌》則宣揚物競天擇思想,號召中華民族“肩槍腰劍”,奮起救亡。他一向主張創新,在《寄南社同人》一詩中寫道:“唐宋元明都不管,自成模範鑄詩才。須從舊錦翻新樣,勿以今魂託古胎。”

  由於其文人脾性,在政壇自是四面碰壁,十幾年宦海沉浮,馬君武備嘗艱辛,從此馬君武逐漸淡出政壇,投身教育事業。從此,中國政壇上便少了一個“勇夫”,卻多了一個雷厲風行的大學校長。

  1924年,廈門大學學生300多人、教授9人,以本校當局措施不當,憤而集體離校,另設新校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並聘馬君武為首任校長。馬君武宣佈以”三苦精神”與師生合作,即“教授要苦教”、“職員要苦幹”、“學生要苦讀”。他以其博學多才帶動學校形成了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從而吸引了大批如作家郭沫若、戲劇家田漢等著名學者前來任教。

  1925年,馬君武應國立北京工業大學師生的五次請求,出任該校校長。他多方設法聘請專家學者擔任教授,還積極籌集資金,充實機械、電機、紡織和化工四個系的實驗室和實驗工廠,使理論學習和科學實驗能比較緊密地結合起來。 臺灣的鄧靜華教授在《懷念馬校長君武先生》一文中寫道:“馬公到校後,久不冒煙之實習工廠,亦濃煙冉冉升空:嚴冬冷寂之教室與圖書館,亦得有煤生爐取暖,因是全校員生振奮不已。”

  1927年春,李宗仁統一廣西后,決定在廣西辦一所大學。 馬君武受邀返回創辦省立廣西大學。 廣西大學校址選定在梧州桂江對岸的蝴蝶山。當年的蝴蝶山,雖荒山野嶺,到處佈滿壕溝,但地理位置絕佳,“取其交通便利,本省學生皆可順流而下,外籍的教授亦可溯江而直達”。

  1928年初,廣西大學開始基建施工,歷時半年。首期工程先建農、工、礦、文理等學院,還有圖書館、管理廳、禮堂、學生宿舍等樓房10座。 同年9月,校舍大半落成,當地政府舉行了盛大的開學典禮,馬君武被聘為第一任校長。上任伊始,他就給廣西大學提出了“復興中華,發達廣西”的立校宗旨。 當時的廣西高中畢業生很少,所以廣西大學首屆招收的均為預科生。雖是預科,馬君武卻從上海等地聘請了13名教授來校任教。

  1929年6月,粵桂戰爭爆發,梧州被粵軍佔領。廣西大學停辦,馬君武應蔡元培之邀,出任上海中國公學校長一職。馬君武主政中國公學後,向上海聚興誠銀行貸款6萬元進行學校建設,使學生猛增到1000多人,逐步使中國公學進人全盛時期。由於馬君武重視培養人才和科學研究,而對國民黨黨義及紀念週等不予重視,所以引起國民黨當局的不滿。

  1931年5月,粵軍退出梧州,廣西省政府電傳馬君武、盤珠祁(副校長)回桂。馬君武第二次任廣西大學校長後,設立了理學院並。同年開始招收招收首屆本科生。馬君武主張“學校要養成科學的智識,工作的技能和戰鬥的本領。讀死書的時代已經過去,今後的我們要能工作,為生活而工作,用新的方法改良我們的生產”。

  馬君武向廣西大學全校師生指出:廣西大學教育的目標不但是知識的傳授、技術的學習,還應與國運的隆盛、民族的復興、社會的發展密切聯絡。為此,馬君武辛勞規劃操持廣西大學,創校過程中“一木一石,一瓦一椽,一幾一席,悉心擘畫,手胼足胝,雖在疾中,未嘗少息”。

  馬君武在期間,辛勤規劃操持,聘請有才識之土和進步學者任教,提倡科學研究,聘請國內一些著名教授來校講課,添置圖書儀器,充實教學裝置,開辦化學、機械等教學工場,使學生獲得實踐知識,併成立科學研究機構,出資選送有培養前途的助教出國留學深造。他還親赴德國採購大批科學儀器,其中光是高倍顯微鏡即達50多臺,居全國各大學之冠。,“惟北平的清華大學可比擬”。他還強調學生要注重協作精神。馬君武提倡西方科學教育,為了彌補國內科學技術缺陷,廣西大學開辦了許多國內稀缺專業,機械系、電機系、土木、農學等師資教學力量雄厚。”廣西大學機械系設有機械廠,包括木模、翻砂、車工、銑工、鍛工等多個部門,是機械系學生實習的良好場所。馬君武還經常組織學生到工廠實習,不僅學習工藝操作,還學習車間管理、工廠技術管理和企業管理。

  馬君武又奉行“鋤頭主義”。他要求學生拿起鋤頭參加建校勞動,既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又使家境貧寒的學生通過勞動得到一點報酬,以補貼生活費用的不足。

  1935年,廣西大學成立植物研究所。為了聘請時任國際植物學會副主席的中山大學著名教授陳煥鏞任所長,馬君武曾“五顧茅廬”,還特地為他建了一所別墅。除陳煥鏞外,竺可楨、陳望道、千里駒、李四光、費孝通、薛暮橋、王力、李達等,都曾是廣西大學的教授或兼職教授。特殊的時代背景,馬君武曾用一句話來描述廣西大學的教學氣氛,“西大有一種精神,就是‘大家拼命’,這或許是別間學校所沒有的。”

  當時,廣西大學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到梧州第一次見到繁華的城市,有人總愛往城裡跑,影響了學習。馬君武語重心長地告誡學生: “於茲正值春風惠臨,綠柳發芽,水碧山青,春鳥亂鳴,應乘時努力學習,往應該去的地方,如往圖書館、實驗室、體育場和大自然去,以求得智識,練好身體。”他還寫下一首《示樑生》:“守身嚴似犬防賊,治學勤如蜂築巢。但使每年增一尺,到頭終比萬山高。”勉勵學生注意品行修養和勤奮治學。

  對於貧寒學生,馬君武始終關心有加。他在校內籌集“苦學基金”,家境貧困學生各科成績在90分以上的,可免去全部學雜費、伙食費和書籍費。對生活費不足的學生,他還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

  著名教授秦道堅青年時期家庭困難,上不起學,聽說廣西大學可以半工半讀,就給馬君武寫了一封信。馬君武得知他在考試中成績排名第二,當即在信上批示:准予註冊,應交的膳、宿、學、雜費日後再定。 入學後,秦道堅要求工讀的事兒一直沒有批下來,每逢收費的日子,會計部門就會將一張欠費條子送來,弄得他有口難辯。好不容易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了,他考了第一名。第二天,馬君武把他叫到校長辦公室對他說,拿著條子到會計室去,把這一學期欠的費用結清,以後每天在化學實驗室工作兩小時。

  1936年,白崇禧要在廣西大學率先舉行軍訓,“準備作戰的本領”,馬君武表示同意,這一創武舉隨後被全國高校採用。由於軍訓教官態度粗暴,經常打罵學生,引起馬君武不滿。有一天,上課時間到了,軍訓教官還在操場給學生訓話。馬君武氣憤之下,叫人打鐘,學生們一轟而散。其實,在許多問題上,馬君武與白崇禧都是意見相左,但礙於馬君武的名望,白崇禧又不便公開辭退,便決定拆解廣西大學,並下令改組。 馬君武眼看不能保住一個完整的廣西大學,氣憤之下辭去了校長一職。 1936年廣西大學轉移到桂林雁山西林公園與省立廣西師範專科學校合併。

  1939年,省立廣西大學經國民政府批准升格為國立廣西大學,年,廣西大學的學生聽說馬君武已從上海回到桂林,便集合到省政府請函,要求批准馬君武重任廣西大學校長。 馬君武第三次出任廣西大學校長。上任第一天,馬君武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向來不找事做,但若國家有事要我辦,我也不辭,尤其是在此國難期間,人人應該盡力救國。我休息了3年,精神業已恢復,不妨再來主持(廣)西大(學)。” 為了辦好廣西大學,他廢寢忘食、嘔心瀝血,身體每況愈下,卻毫不在意,經常帶病堅持工作。

  馬君武到來之前,廣西大學理工學院在日軍空襲中被炸,1937年自梧州遷至良豐。由於沒有實驗室,原有的機器運到後無處安置,只好放在露天空地。一些儀器雖然裝箱,但日久不開,損壞的也不少。還有一部分儀器放在山洞裡,因受潮已經生鏽。馬君武見此情景幾乎落淚,立即在雁山修建圖書室、物理館、化學館、機械館、材料實驗室、電機室、礦)臺室及學生宿舍,還撥國幣10餘萬元增添圖書儀器,並將山洞裡的儀器取出應用,極大地改善了廣西大學的辦學條件。

  抗戰期間,此時遷建於桂林的廣西大學吸引了很多學術界知名人士任教,學生也來自全國各地, 馬君武還利用自己的人脈,延攬了竺可禎、李四光、李達、陳望道、王力、劉仙洲、陳寅恪、黃現璠、盛成、陳煥庸、千家駒、丘晨、施汝為、盧鶴紱、紀育灃、文聖常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到校任教,學術氛圍濃厚,綜合實力得到極大提高,學術氛圍濃厚,以其當時的師資力量、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素質,均不遜於國內名牌大學。

  抗戰後期,廣西作為中國大後方,大批專家學者及有志青年薈萃於桂林文化城,廣西大學師資隊伍更由此得以充實發展,使學校躍居為當時國內重要大學之一,學術力量位居全國前列。

  1940年8月1日,馬君武因胃穿孔症醫治無效,在桂林雁山校區病逝,享年60歲。此時,距他第三次擔任廣西大學校長不足一年。 據馬君武的二兒子馬衛之回憶:在重回廣西大學的短暫一年中,父親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胃病像陰影-般一直沒有離開過他。“有一天深夜,父親胃部劇痛,我只得去叩鄰近醫生的家門,請求醫生來家急診。當時正值抗戰中期,桂林的醫藥條件很差,只能服用些止痛的藥,第二天,父親又抱病回校上班。”

  逝世後

  馬君武去世後,蔣介石發來唁電:“驚聞馬君武先生遽捐館舍,無恁愴悼。先生耆賢,文化先驅,未睹中興,突殞下壽,感教澤之在人,定流傳於久遠。”白崇禧、孔祥熙、戴傳賢、張發奎、陳立夫、朱家驊等軍政要人都發來了唁電。 中共方面,周恩來為馬君武送來輓詞:“一代宗師”;朱德、彭德懷送的輓詞是“教澤在人”。

  國民黨中央決議由國民政府明令褒揚,發給治喪費5000元,生平事蹟交國史館,特派委員黃旭初代表致祭,舉行了隆重悼念儀式。

  一位親歷當時送葬的學生回憶道:“西大(廣西大學簡稱)至雁山腳下,一里多路,沿途籠罩著哀傷,人們肅立路旁,供奉水果、香燭,伴著淚水,伴著無盡的思念。2000多人,西大的學生,馬君武的親友,生前好友,行列蜿蜒,護送馬先生的靈柩。”從那時起,馬君武長眠桂林雁山腳下,已經整整70年。

  馬君武以其改造中國的封建教育體制、力推現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奠定了他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與主張“思想自由,相容幷包”理念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一起被時人譽為“北蔡南馬 “。

  他在廣西大學的頗多建樹,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有許多方面值得借鑑。 而對廣西大學一代又一代師生來說,馬君武自然是他們永遠懷念的老校長。每年清明節,廣西大學的師生代表都會到馬君武的墓前獻花掃墓。從2002年起,紀念活動又增加了一個特別的儀式——發放“馬君武及夫人馬周素芳獎學金”,這是馬君武的兒子馬保之、馬衛之為紀念父母而設立的。

  到1949年,廣西大學發展成為擁有文教、法商、理、工、農等5個學院,下設22個系和4個專修科,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的綜合性大學。1952年,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了校名。

馬君武的詩文

唐宋元明都不管,自成模範鑄詩才。

須從舊錦翻新樣,勿以今魂託古胎。

()

此是青年有德書,而今重展淚盈據。

斜風斜雨人增老,青史青山事總虛。

()

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當行。

溫柔鄉是英雄冢,哪管東師入瀋陽。

()

久發南遊興,成行已孟冬。

如何雁蕩石,酷似桂林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