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衡恪(1876.3.12—1923.9.17),又名陳師曾,號朽道人、槐堂,江西義寧人(今江西省修水縣),著名美術家、藝術教育家。陳師曾出身書生門第,祖父是湖南巡撫陳寶箴,父親是著名詩人陳三立。1902年東渡日本留學,1909年回國,任江西教育司長。從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張謇之邀,至通州師範學校任教,專授博物課程。1913年又赴長沙第一師範任課,後至北京任編審員之職。先後兼任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美術專門學校教授。1923年9月為奔母喪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終年僅47歲。
繪畫藝術
陳師曾畢生致力於中國傳統繪畫的創作,留學日本的經歷則使其對西洋繪畫有相當的接觸和研究,他曾畫過少量的西畫作品,因此在對事物的觀察以及繪畫技法的運用上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由此形成了個人的藝術風格。他的繪畫題材廣泛,山水、花鳥、人物、風俗等皆有涉及。
篆刻藝術
清末民國初年時,金石文字學盛興,篆刻也隨之發展,至吳昌碩、齊白石而達到頂峰。篆刻將中華文字的結構之美、書寫之美、佈局之美融為一體。篆刻家多是文學書畫等多方面修養並蓄的文藝家。陳師曾的篆刻早期受蔣仁、黃易、奚岡等浙派影響,後得益於趙之謙、吳昌碩等近代篆刻名家,又從漢銅、鼎彝、磚瓦、陶文等古文字中廣泛汲取營養,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吳昌碩又名吳倉碩,陳師曾的齋號之一就是“染倉室”,表明了他與吳昌碩在藝術上的淵源,其印譜即稱《染倉室印存》。與繪畫一樣,陳師曾的篆刻亦學吳,但又不全然類吳,他的篆刻筆姿剛健婀娜,拙中見巧,出奇造意,於古樸中富靈秀之氣。
美術史研究
陳師曾不僅是一位畫家,更是一位美術史家和美術教育家,他在繪畫創作的同時還在美術史研究和美術教育領域取得了不斐的成就。
《中國繪畫史》
陳師曾在藝校講授中國繪畫史,他的授課講義在他去世後刊印出版,成為近代出版的中國繪畫史的開山之作。全書共分三編:第一編上古史,分六章,敘述三代至隋的繪畫;第二編中古史,分四章,敘述唐至元的繪畫;第三編近世史,分兩章,敘述明清兩代繪畫。全書約4萬字,梳理歷代畫史脈絡、技法沿革、題材變遷以及重要的畫派、畫家等,內容提綱挈領,文字簡明扼要,是一本極好的美術史普及讀物。他還撰寫了大量有關畫史的專題論文,如:《中國人物畫之變遷》、《清代山水畫之派別》、《清代花卉畫之派別》等。
《中國繪畫史》 濟南翰墨緣出版 1925年
《中國繪畫史》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年
《中國人物畫之變遷》 《東方雜誌》 第18卷第17號 1920年9月
《清代山水畫之派別》 《繪學雜誌》 1920年6月
《清代花卉畫之派別》 《繪學雜誌》 1920年6月
《中國畫是進步的》
在繪畫理論方面,陳師曾針對當時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藝術、全盤否定中國傳統繪畫的論調寫了《中國畫是進步的》一文,引證大量歷史事實,有論有據地擺明了自己的觀點——中國畫是進步的。該文體現出陳師曾實事求是和勇於堅持自我的學術態度。陳師曾又根據自己對繪畫起源的研究和習畫並教畫的經驗寫成《繪畫源於實用說》和《對於普通教授繪畫科的意見》兩文,對藝術教育具有一定的實用意義。
《中國畫是進步的》 《繪學雜誌》第三期 1921年6月
《繪畫源於實用說》 《繪學雜誌》 1920年6月
《對於普通教授繪畫科的意見》 《繪學雜誌》 1920年6月
《文人畫之價值》
陳師曾最有影響的文章應屬《文人畫之價值》。對於何為“文人畫”,陳師曾在文中寫道:“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工夫,必須於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對文人畫的特點,他如此分析:“文人畫首貴精神,不貴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優美者,仍不失為文人畫。文人畫中固亦有醜怪荒率者,所謂寧樸毋華,寧拙毋巧,寧醜怪毋妖好,寧荒率毋工整;純任天真,不假修飾,正足以發揮個性,振起獨立之精神,力矯軟美取姿,塗脂抹粉之態,以保其可遠觀不可近玩之品格。”陳師曾最後歸結文人畫的四要素,一為人品,二為學問,三為才情,四為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蓋藝術之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應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後能感人而能自感也。”這篇文章不僅表達了陳師曾對文人畫的理解和評價,同時也體現了陳師曾自身所追求的藝術理想。
《文人畫之價值》 《繪學雜誌》第二期 1921年1月
《文人畫之價值》 《中國文人畫之研究》 上海中華書局 1922年
《文人畫之價值》 《美術論集》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6年
1876年(清光緒二年 丙子)1歲,3月12日生於湖南省鳳凰縣。乳名師曾,名衡恪,後以字行,號朽道人,又號槐堂。祖父陳寶箴,清末維新派著名人物,官至兵部侍郎,湖南巡撫。父陳三立,字伯嚴,號散原。清進士,官至吏部主事,著名詩人。
1880年(清光緒六年 庚辰)5歲
祖父陳寶箴遷官,全家由湖南長沙遷至河南河北道。生母羅氏病逝。
1883年(清光緒九年 癸未)8歲
全家隨陳寶箴遷官至杭州。
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 丙戌)11歲
陳寶箴罷官,全家復居長沙。隨尹和伯(金陽)入門學畫。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 甲午)19歲
陳寶箴任湖北布政使,遷居武昌。從周大烈、範仲霖習詩文、法書。冬,與範肯堂之女成親。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 乙未)20歲
長子封可生。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 戊戌)23歲
戊戌變法失敗,陳寶箴、陳三立被革職。陳三立攜家定居南京。陳師曾考取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
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 辛丑)26歲
轉至上海法國教會學校學習外語。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 壬寅)27歲
與二弟寅恪同赴日本留學,先在東京弘文學院,後入高等師範學校學習博物學。
1910年(清宣統二年 庚戌)35歲
歸國。先就職於江西教育廳,不久轉赴江蘇南通師範學校任教。從吳昌碩學畫。
1912年(民國元年 壬子)37歲
翻譯《歐西畫界最近之狀況》。
1913年(民國二年 癸丑)38歲
應聘於湖南長沙第一師範學校。同年秋赴北京任教育部編審,兼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及北京女子師範學校博物教員。
1916年(民國五年 丙辰)41歲
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手工圖畫專修科國畫教員。
1917年(民國六年 丁巳)42歲
結識齊白石。
1918年(民國七年 戊午)43歲
應聘為北大畫法研究會中國畫導師。
1919年(民國八年 己未)44歲
在北京的多所美術專門學校任國畫教授。
1920年(民國九年 庚申)45歲
與周肇祥等發起“中國畫學研究會”。在《繪畫雜誌》發表《清代山水畫之派別》、《清代花卉畫之派別》、《中國人物畫之變遷》等文。《陳朽畫冊》出版。
1921年(民國十年 辛酉)46歲
發表《文人畫之價值》。《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出版。
1922年(民國十一年 壬戌)47歲
應日本畫家之邀赴日參加中日繪畫聯合展覽會。
1923年(民國十二年 癸亥)48歲
9月17日,病逝於南京。
声声慢 梦窗有梅兰水仙瑞香词,倚声和之,并写成图。近現代。陈衡恪。 烟消鸾散,月冷犀帷,灯前俊侣初逢。艳锦天机,万花争妒娇容。仙乡自成清供,倒银瓶、且醉东风。胜情处,对文窗窈窕,香噀尘空。遗佩江皋如在,怅玉龙吹夜,愁断孤鸿。暗结同心,温柔谁赋春浓。临流旧时妆茜,写琉屏、惊坠鸳红。端正看,小腰支、还似镜中。
水龙吟。近現代。陈衡恪。 微凉不隔窗纱,蝉嘶乍歇林阴转。江帆暂卸,蹉跎一月,钓游俱懒。翠竹笼烟,白云堆絮,卷帘低看。又墙头蛱蝶,双双起舞,似曾向,画图见。听说池塘水满。问回廊、可曾浸遍。閒阶小立,苔痕碧润,尚余蜗篆。偶未窥园,紫薇谁料,这般零乱。甚清愁输与,天涯倦客,渐鬓华换。
庆清朝 公湛用梅溪韵赋此解,倚声和寄。近現代。陈衡恪。 柳带垂阴,荷钱试碧,霏霏微雨溪亭。余香半亩,未悭诗思经营。雾阁翠迷清晓,流莺梦老燕巢成。春归后,湔裙曲水,无语留情。天气乍寒乍暖,正地卑衣润,宝篆香凝。青山自好,画兰点笔愁生。嫩约倩传芳卷,故人何事细丁宁。难忘是,华发胜赏,携袂孤城。
清平乐 题山水花卉册页第二开。近現代。陈衡恪。 紫云堕水。微浪生风绮。粉态半酣春梦里。胡蝶一双惊起。晚烟绿上筠枝。轻盈却怨开迟。不见王孙骄马,隔帘自诧腰支。
清平乐·题山水花卉册页第六。近現代。陈衡恪。 春山自晓。露浥无人到。一径苔深香缥缈。惟有数声啼鸟。千年流水泠泠。清风写入瑶琴。惆怅湘灵梦远,天涯未佩留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