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絳(764年— 830年),字深之。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人)人。唐代中期名臣。李絳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房。初擢進士,補渭南尉,拜監察御史。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學士,元和六年(811年)拜相,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封高邑男。後因與權貴有隙,以足疾求免,罷為禮部尚書,後入為兵部尚書。文宗時,召為太常卿,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累封趙郡公。大和四年(830年),山南兵變,李絳為亂軍所害,年六十七。冊贈司徒,諡號“貞”。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權宦吐突承璀要整修安國寺。他依仗權勢,氣焰熏天,說一不二,擅自動工,立了一個功德碑,碑的大小高下與華嶽碑相同。碑立起來了,碑文卻還沒有著落。碑文自然是要歌頌皇帝聖明,天下太平,皇恩浩蕩,河清海晏,但這種御製文章也不好作。吐突承璀放出大話:誰能撰寫碑文,就給誰一萬貫錢。有人推薦說,李絳的文章寫得好,這差事就交給他吧。李絳時任知制誥,職責就是專為皇帝起草詔令。
李絳聽到訊息,不但不感到榮幸,反而說,自古聖帝明王都沒有功德碑,難道是因為他們的功德還不夠嗎?只是因為他們認為不宜歌功頌德而已。於是向唐憲宗上了一道奏章。
大概與唐太宗確立的君臣關係及前幾任皇帝從諫如流有關,這道奏章一點不給憲宗面子,直斥功德碑的弊端,現在看起來這個李絳真是膽大包天。
“陛下布維新之政,劃積習之弊,行前王所不能行,革歷代所不能革,四海延頸,日望德音。今忽自立碑,以示天下不廣,彰滿假之漸,招矜炫之譏耶?”陛下治國很有成就,有目共睹,現在卻要立功德碑,自我炫耀,難道是想招來天下的譏笑嗎?聖德、皇猷豈是能用一塊碑幾行字所能概括的,如果真要立碑,反而有損形象。高祖、太宗創開元、貞觀盛世,也未立碑,難道陛下的功德還能超過先祖嗎?堯、舜、禹、湯、文、武,皆無立碑之事,歷史上只有秦始皇遊泰山立過碑,為百王所笑,萬代所譏,至今稱為失道亡國之主,豈能追秦皇暴虐不經之事,而自損聖德?何況此碑在安國寺內,碑文字應記載與寺院有關的內容,如記載陛下的功德,實在是不倫不類。請陛下罷修。
當晚憲宗看了奏章,心中肯定不爽,但李絳說得義正辭嚴,句句在理,只好違心地說了句“李絳是忠臣”,命令把碑拽倒。憲宗看李絳的奏章時,吐突承璀正在旁邊,不高興地嘟囔道:碑體積太大,恐怕拽不倒,慢慢拆吧。實際上是想暫緩執行,心存僥倖皇帝說不定還會改變主意。沒想到憲宗正在氣頭上,沒好氣地厲聲喝道:拽不倒就多用幾頭牛拽!嚇得吐突承璀再也不敢吱聲,只好動用了100頭牛,把自己費盡心機立起來的碑拽倒了。
李絳潛心匡時濟世,屢屢上疏,常以唐玄宗先治後亂的歷史經驗為借鑑,用治生於憂危,亂生於放肆的道理勸諫憲宗,勸其選賢舉能,任賢政治,並提出賢則當任,任則當久的主張,他任宰相期間,曾多次建議皇帝削藩平黨,並積極參與謀劃。利用藩鎮內部矛盾,使魏博節度使田興聽命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藩鎮勢力。
李絳喜實厭虛,在朝勇於犯顏直諫。他曾說:身居國家重要職位,只圖惜身不敢直諫,是臣辜負於君王。若臣子為國為民不看聖上臉色說話,敢於做出不順從聖上的事,而被治罪,是聖上負於臣子。憲宗聽罷很受感動,說道:卿告朕以人所難言者,疾風知勁草,卿當之矣。李絳還反對大臣無原則奉迎上意,粉飾太平。為此,常與人爭辯殿上。一次,宰相李吉甫盛讚皇帝威德,李絳當場給予尖刻批評,憲宗贊李絳:絳言骨鯁,真宰相也。
李絳在任華州剌史時,還禁止獵捕鳥獸,以保護自然生態。
李絳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房。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李絳中進士,登博學巨集詞科,授祕書省校書郎。任滿後,補任渭南縣尉。貞元(785年—805年)末年,拜監察御史。
元和二年(807年)以本職充任翰林學士。不久,改授尚書主客員外郎。次年,調任司勳員外郎。元和五年(810年),升司勳郎中、知制誥。李絳在朝任職勤勉,以匡救勸諫為己任。
元和六年(811年)拜相,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元和八年(813年),封高邑縣男。李絳因足疾上章請求免職,至次年,被免知政事,授禮部尚書。
元和十年(815年),加檢校戶部尚書,出任華州刺史。不久,入朝任兵部尚書。後遭逢母親去世,李絳離職為母服喪。元和十四年(819年),再加檢校吏部尚書,因得罪寵臣皇甫鎛,只被任命為河中觀察使(本應授為節度使)。
元和十五年(820年),皇甫鎛獲罪被貶,李絳重任兵部尚書。新即位的唐穆宗李恆任命李絳為御史大夫。
穆宗沉湎於遊獵巡幸,李絳在延英殿極力勸諫,穆宗都未予採納。李絳借病辭職,再次擔任兵部尚書。
長慶元年(821年),轉任吏部尚書。同年,加授檢校尚書右僕射,判東都(洛陽)尚書省事,充任東都留守。
長慶二年(822年)正月,改任兗州刺史、兗海節度觀察等使,仍任檢校尚書右僕射。次年,再任東都留守。
長慶四年(824年),於洛陽被加授為檢校司空。
唐敬宗寶曆元年(825年),入朝任尚書右僕射。
寶曆二年(826年)九月,昭義節度使劉悟去世,臨終留表請求讓其子劉從諫襲任節度使。李絳祕密奏請立即任命靠近昭義軍的一位大臣充任節度使,令其兼程赴鎮,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勢迫使劉從諫來不及抗命,只能聽命朝廷。但此時宰相李逢吉、宦官王守澄已受劉從諫賄賂,都奏請讓他任昭義節度留後(實際控制了昭義軍),所以敬宗不能採納李絳的主張。
李絳奉行正道,在當時頗有名望。但他性格剛直、嫉惡如仇,對待賢者與不肖之人態度判然有別,因此屢遭他人忌恨。一次,李絳與御史中丞王播相遇道中,王播未避讓他。李絳上奏論說事理,敬宗命門下、中書兩省詳議,群臣都支援李絳。但李逢吉庇護王播而厭惡李絳,便罷免他僕射之職,改授為太子少師,分司東都。
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文宗李昂即位,召李絳為太常卿。
大和二年(828年),以檢校司空銜出任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累封為趙郡公。
大和三年(829年)冬,南蠻進犯蜀地,李絳奉詔赴西蜀救援。他在山南西道招募兵卒千人赴蜀,行至中途,蠻軍已退,所募兵卒都返回。
山南的兵額素來有規定,招募的兵卒應該全部退伍回家。大和四年(830年)二月十日,李絳晨起理事,召集募卒,說根據詔令遣返他們,依例發給糧餉,募卒一個個怏怏而退。監軍使楊叔元貪財恃寵,怨恨李絳不奉敬自己,於是趁募卒嫌賞賜微薄、眾口喧嚷之際,煽動募卒作亂,以洩私憤。募卒喧噪聚集湧向府署,劫奪庫中兵器衝入使衙。李絳正與幕僚會宴,來不及防備。聽說叛亂立即北逃,登上女牆,衙將王景延力戰抵禦亂兵,最終力竭戰死。左右將校請李絳縋城出逃,被他拒絕。李絳隨即與幕僚趙存約、薛齊一同遇害,終年六十七歲。十三日,楊叔元謊奏李絳收取新軍士卒賞賜錢物,以致兵亂被殺。而三省長官為李絳訴冤,諫議大夫孔敏行奏呈楊叔元激怒亂兵事實,文宗方知真相,冊贈李絳為司徒,諡號“貞”。並賜其家屬布帛三千段、米粟二百石。
尚書右丞溫造奉命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定計誅殺亂兵八百餘人,囚禁楊叔元。溫造將手刃李絳的人,剁為肉醬;並將釋出殺害李絳命令的人,處以極刑。取一百首級祭奠李絳,三十首級祭奠王景延等人,其餘的全部投入漢江。楊叔元最終被流放康州(今廣東德慶),時人以溫造不殺楊叔元為遺恨。
大中二年(848年),李絳本擬與李峴等三十七人共繪像於凌煙閣,但他的畫像最終被唐宣宗留在宮中。
省试恩赐耆老布帛(一作崔宗诗)。唐代。李绛。 涣汗中天发,殊私海外存。衰颜逢圣代,华发受皇恩。烛物明尧日,垂衣辟禹门。惜时悲落景,赐帛慰馀魂。厚泽沾翔泳,微生保子孙。盛明今尚齿,欢奉九衢樽。
和裴相国答张秘书赠马诗。唐代。李绛。 高才名价欲凌云,上驷光华远赠君。念旧露垂丞相简,感知星动客卿文。纵横逸气宁称力,驰骋长途定出群。伏枥莫令空度岁,黄金结束取功勋。
花下醉中联句。唐代。李绛。 共醉风光地,花飞落酒杯。 ——李绛残春犹可赏,晚景莫相催。 ——刘禹锡酒幸年年有,花应岁岁开。 ——白居易且当金韵掷,莫遣玉山颓。 ——李绛高会弥堪惜,良时不易陪。 ——庾承宣谁能拉花住,争换得春回。 ——刘禹锡我辈寻常有,佳人早晚来。 ——杨嗣复寄言三相府,欲散且裴回。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