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冠卿

費冠卿(約公元八一三年前後在世)唐代著名的隱士,字子軍,別號徵君,青陽縣人。唐元和二年(807)及第進士,居長安待授官職。悉母病危,不及告假,即星夜馳歸。至家,母已安葬,悲慟欲絕,遂於母墓旁結廬守孝三年。嗣後,隱居九華山劉衝,長慶二年(822),唐穆宗徵召費冠卿入京任右拾遺, 婉辭不就,終生絕跡仕途,逝後葬於雞母山拾寶巖。

()

人物生平

  費冠卿,生卒年不詳,唐代著名的隱士,字子軍,別號徵君,青陽縣人。唐元和二年(807)及第進士,居長安待授官職。悉母病危,不及告假,即星夜馳歸。至家,母已安葬,悲慟欲絕,遂於母墓旁結廬守孝三年。嗣後,隱居九華山劉衝,長慶二年(822),唐穆宗徵召費冠卿入京任右拾遺, 婉辭不就,終生絕跡仕途,逝後葬於雞母山拾寶巖。

  費冠卿品性高潔,為母親墓盡孝三年之後,築陋室隱居於九華山少微峰下達十五年之久,“驚動國中人”,唐皇室宗族諸侯王、殿院李行修,以倡孝道治國,極力向皇帝舉薦費冠卿,穆宗也認為費冠卿確實是“峻節無雙,清飈自遠”之人,於是徵召為右拾遺,費冠卿接詔後嘆曰:“得祿養親耳,喪親何以祿為?”堅決不答應,時人以其“徵詔不出”,尊為“費徵君”,稱其居宅為“費拾遺書堂”、“費徵君舊居”,後人如王安石、蘇轍、杜荀鶴多有憑弔,留有石刻,形成劉衝石刻群景觀。

  費冠卿擅長詩文,隱居九華山期間,與姚合、張籍、馬載、蕭建、殷堯藩等互有唱和,寫了不少詠吟九華山詩篇。其中與蕭建的互為問答饒有趣味,時禮部侍郎的蕭建是與費冠卿屢屢落榜時結識的朋友,寫詩問九華,費冠卿以詩作“畫”,活脫脫的一幅九華山地圖,成為一時佳話。

  《全唐詩》收錄其《不赴拾遺召》、《閒居即事》、《酬範中丞見》、《秋日與冷然上人寺莊觀稼》、《題中峰》、《蒙召拜拾遺書情二首》、《掛樹藤》《枕流石》、《久居京師感懷詩》、《答蕭建》等共11首。
費冠卿撰寫的《九華山化城記》,記述了新羅僧釋地藏金喬覺的身世和卓錫九華山的經過,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如他自己所說:“餘閒居(九華)山下,幼所聞見,謹而錄之。”言下之意,他所記下的史事,全是他的所見所聞,親身經歷的記載。正由於是親身見聞,費冠卿的這篇《九華山化城寺記》,歷來受文壇和佛教界的重視,《全唐文》將其全文收錄,足見它擁有“文苑之美”的藝術價值和藝術的高品位成為學者研究九華山的的重要參考典籍。

費冠卿的詩文

拾遺帝側知難得,官緊才微恐不勝。
好是中朝絕親友,九華山下詔來徵。
三千里外一微臣,二十年來任運身。

()

本為獨立難,寄彼高樹枝。蔓衍數條遠,溟濛千朵垂。
向日助成陰,當風藉持危。誰言柔可屈,坐見蟠蛟螭。

()

不為幽岸隱,古色涵空出。願以清泚流,鑑此堅貞質。
傍臨玉光潤,時瀉苔花密。往往驚遊鱗,尚疑垂釣日。

()

煢獨不為苦,求名始辛酸。上國無交親,請謁多少難。
九月風到面,羞汗成冰片。求名俟公道,名與公道遠。
力盡得一名,他喜我且輕。家書十年絕,歸去知誰榮。

()

世人從擾擾,獨自愛身閒。美景當新霽,隨僧過遠山。
村橋出秋稼,空翠落澄灣。唯有中林犬,猶應望我還。

()

生計唯將三尺僮,學他賢者隱牆東。照眠夜後多因月,
掃地春來只藉風。幾處紅旗驅戰士,一園青草伴衰翁。
子房仙去孔明死,更有何人解指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