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禎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母親是李宸妃,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封慶國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封壽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進中書令,二年(1018年)進封升王。九月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駕崩,仁宗即帝位,時年13歲,1023年改元天聖。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享年54歲。在位四十二年。其陵墓為永昭陵。諡號: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史家把仁宗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

()

主要成就

  宋仁宗趙禎是北宋的第四位皇帝一生沒有太大的作為。但宋仁宗在位時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獲得較大發展,“和而不同”的慶曆士風得以涵詠和張揚,宋仁宗與他的士大夫合作者們共建了和諧的人文社會,為北宋的“極盛”時代的到來。做出了重要貢獻。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趙禎生於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1010年5月12日),最初名為趙受益。他是宋真宗趙恆的第六子,其母為李宸妃。因趙恆所寵信的美人劉氏(章獻明肅皇后)無子,趙恆便對外聲稱趙受益為劉氏所生。

  趙受益天性仁孝,對人寬厚和善,喜怒不表現於外表。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被封為慶國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封壽春郡王,講學於資善堂。天禧元年(1017年),趙受益加官中書令。

  天禧二年(1018年),進封升王。同年八月(《宋史·本紀》作九月),趙受益被冊封為皇太子,賜名趙禎。由參知政事李迪兼太子賓客,以輔導趙禎。

登基即位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趙恆逝世。年僅十三歲的趙禎即皇帝位,由皇太后劉氏(章獻明肅皇后)代行處理軍國事務,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去世,才開始親政。

  趙禎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休養生息,因此受到歷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讚。他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趙禎在位期間,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靜, 士農樂業,文武忠良。史上有“慶曆、嘉祐之治”之稱,尤以“嘉祐之治”為多。

善於納諫
  包拯在擔任監察御史和諫官期間,屢屢犯顏直諫,甚至唾沫都飛濺到趙禎臉上。但趙禎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竟未予以怪罪。有一次,包拯反對任命仁宗寵妃張氏(溫成皇后)的伯父張堯佐為三司使,趙禎便改讓張堯佐出任節度使,包拯還是不願意,言辭更加激烈,帶領七名言官與趙禎理論。趙禎生氣地說:“豈欲論張堯佐乎?節度使是粗官,何用爭?”言官唐介不客氣回答道:“節度使,太祖太宗皆曾為之,恐非粗官。”趙禎最終採納了言官的建議。他回到後宮後,對張氏說:“汝只知要宣徽使,汝豈知包拯為御史乎?”

  以上兩例,表現出趙禎確實具有相當大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這在封建時代,也算是很難得的。因此,他被歷史學家稱譽為“守成賢主”。

  趙禎一朝還出現了“求之千百年間,蓋示一二見”,在《岳陽樓記》中唱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以及倡導文章應明道、致用,領導北宋古文運動的歐陽修。而慶曆初年實施的“慶曆新政”,更為“王安石變法”起到了投石問路的先導作用。

確立儲位
  趙禎的三個兒子全部早夭,他於是在景佑二年(1035年)將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即宋英宗)接入皇宮,交給曹皇后撫養。但在寶元二年(1039年)豫王趙昕出生後,趙禎又將趙宗實送出宮。

  趙昕早夭,而趙禎晚年無子,最終只得於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立趙宗實為皇子。

崩逝汴梁
  至和三年(1056年)正月,趙禎在臨朝受文武百官參拜時,突然手舞足蹈,口出涎水。同日,遼朝使者正在紫宸殿拜見趙禎,趙禎語無倫次。宰相文彥博只好對遼朝使者說是欽酒過量所致。此後幾天,趙禎病情愈益加重,天天大呼“皇后與張茂則謀大逆”等等。宰相文彥博、富弼等人負責全權處理朝廷內外大事,並組織京城百官在一些大寺院、道觀進行祈禱活動。二月,趙禎逐漸康復,開始處理政事。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趙禎於汴梁皇宮駕崩,享年五十四歲。據《宋史》記載,趙禎駕崩的訊息傳出後,“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趙禎駕崩的訊息傳到洛陽時,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他的死甚至影響到了偏遠的山區,當時有一位官員前往四川出差,路經劍閣,看見山溝裡的婦女們也頭戴紙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駕崩。

  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驚,衝上來抓住宋朝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此後,遼國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評價

正面

  宋仁宗是一代明君,他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受到歷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稱讚。在宋代,讚美、歌頌仁宗的人有很多。這些人包括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曾鞏、胡安國、劉光祖、周必大、楊萬里、王璧、陳俊卿、劉克莊、趙汝騰、葉適、王十朋、文天祥等等。 “仁”就是對他的最高評價,“為人君,止於仁。”《宋史》這樣評價讚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倖,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於亂。《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反面

  據王夫之所論,在仁宗親政的三十年中,兩府大臣換了四十餘人,都是屢進屢退,“人言一及而輒易之,互相攻擊則兩罷之,或大過已章(彰明也)而姑退之,或一衝偶乘而即斥之,……計此三十年間,人才之黜陟,國政之興革,一彼一此,不能以終歲。“即使賢者在位,因不能安於其位,也無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績。這樣朝令夕改,一反一復,使“吏無適守,民無適從”,讓下面的人感到無所適從,結果什麼事也辦不成。

  王夫之所說是切合實際的。當時,臣僚們都知道仁宗這個脾氣,所以蔡襄曾說他“寬仁少斷’’。在慶曆改革之初,蔡襄等人就曾提醒仁宗:“朝廷增用諫臣,修、靖、素一日並命,朝野相慶,然任諫非難,聽諫為難,聽諫非難,用諫非難。三人忠誠則正,必能盡言。臣恐邪人不利,必造為御之說。……願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諫之名而無其實。"

趙禎的詩文

纘重明。端拱保凝命。廣大孝休德,永錫四海有慶。觚壇寓禮正典名。幔室雅奏,彩仗崇制定。五位仿古甚盛。蒿宮光符辰星。高秋嘉時款芎靈。交累聖。上下來顧,寅畏歆純誠。三階平。金氣肅,轉和景。翠葆御雙觀,異風兌澤布令。脂茶劃蕩墨索清。遠邇響附,動植鹹遂性。表裡穆悅,庶政醇醲,熙然胥庭。唐舜華封祝,如南山壽永。願今廣懷寧延,昌基扃。

()

寒儒逢景運,報德合如何。

()

三皇掩質皆歸土,五帝潛形已化塵。夫子域中誇是聖,老君世上亦言真。

埋軀祗見空遺冢,何處將身示後人。唯有吾師金骨在,曾經百鍊色長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