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邕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也稱李括州,唐代書法家。字泰和,漢族,鄂州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人。其父李善,為《文選》(樑蕭統編選)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後召為左拾遺,曾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北海”。

()

人物生平

  李邕,唐代書法家,江夏(原屬咸寧,今屬湖北武昌)人,唐朝人牛肅在其所著的筆記《紀聞》中,為我們披露了一件跟日本遣唐使團有關的祕聞:唐江夏李邕也,日本國使至海州,凡五百人,載國信。有十船,珍貨數百萬。邕見之,舍於館。厚給所須,禁其出入。夜中,盡取所載而沉其船。既明,諷所館人白雲:“昨夜海潮大至,日本國船盡漂失,不知所在。”於是以其事奏之。敕下邕,令造船十艘,善水者五百人,送日本使至其國。邕既具舟具及水工。使者未發,水工辭邕。邕曰:“日本路遙,海中風浪,安能卻返?前路任汝便宜從事。”送人喜。行數日,知其無備,夜盡殺之,遂歸。邕又好客,養亡命數百人,所在攻劫,事露則殺之。後竟不得死,且坐其酷濫也。七十時,為宰相李林甫所忌,含冤杖殺。他工文,尤長碑頌。善行書,變王羲之法,筆法一新;並繼李世民《晉祠銘》後以行書書寫碑文,名重一時。其書風豪挺,結體茂密,筆畫雄勁。傳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記》、《麓山寺碑》、《法華寺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雲麾將軍李秀碑》等。唐竇蒙在《述書賦注》中說:時議雲:“論詩則曰王維、崔顥;論筆則王縉、李邕;祖詠、張說不得預焉。”李陽冰謂之書中仙手。其為文,長於碑頌,多自書。唐人說李邕前後撰碑八百首。杜甫詩曰:“干謁滿其門,碑版照四裔。豐屋珊瑚鉤,麒麟織成罽。紫騮隨劍幾,義取無虛歲。”
李邕的書法從“二王”入手,能入乎內而出乎其外。

  李後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恰道出李邕善學之處。《宣和書譜》說:“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魏晉以來,碑銘刻石,都用正書撰寫,入唐以後,李邕改變用行書,寫碑。書法的個性非常明顯,字形左高右低,筆力舒展遒勁,給人以險峭爽朗的感覺,他提倡創新,繼承和發揚古代書藝。曾說:“似我者欲俗,學我者死。”蘇東坡,米元章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點,元代的趙孟俯 fǔ也極力追求他的筆意,從中學到了“風度閒雅”的書法境界。他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08年7月,浙江省教育廳在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的寫字課本就採用李邕的書法字型,作為浙江省義務教育教科書《寫字》課本。相信不遠的將來,李字也像王字一樣豐美全國。

  李邕能詩善文,工書法,尤擅長行楷書。當時的中朝衣冠以及很多寺觀常以金銀財帛作酬謝,請他撰文書寫碑頌。他一生共為人寫了八百篇,得到的潤筆費竟達數萬之多。但他卻好尚義氣,愛惜英才,常用這些家資來拯救孤苦,賙濟他人。李邕撰文書寫的碑文,常請伏靈芝,黃仙鶴和元省己鑴刻。據明代楊慎的《丹鉛錄》考證,這三人很可能也是李邕的化名。他的傳世作品有《葉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記》、《麓山寺碑》、《東林寺碑》、《法華寺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雲麾將軍李秀碑》。傳世書跡以《嶽麓寺碑》、《李思訓碑》最為世人重視。
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稱“李北海”。李邕的書法藝術,在當時與後世獲得了很高的評價,他的為人和才情更為世人所敬重。他的父親李善是一位正直博學的人,為官遭貶,後專心學術,所注蕭統(文選》六十卷,至今被視為《文選》最主要的注本之一。李邕天資聰慧,幼承家學,少年時以擅長辭章而聞名。但他在仕途上,卻因為人耿介磊落,不畏權貴,屢遭貶謫。晚年在北海太守任上,遭人暗算,被宰相李林甫定罪下獄,竟被酷吏活活打死。

  “書如其人”,李邕的書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他的人格的寫照。他的書法初學右軍,又參以北碑及唐初諸家楷書及行書筆意,變法圖新,形成了他自己鮮明的風格特徵。《宣和書譜》雲:

  邕初學,變右軍行法,頓挫起伏,即得其妙,復乃擺脫舊習,筆力一新。李陽冰謂之“書中仙手”,裴休見其碑雲:“觀北海書,想見其風采。”夫人之才多不兼稱:王羲之以書掩其文,李淳風以術映其學。文章書翰俱重於時,惟邕得之。當時奉金帛而求邕書,前後所受鉅萬餘,自古未有如此之盛者也。觀邕之墨跡,其源流實出於羲之。議者以謂骨氣洞達,奕奕如有神力,斯亦名不浮於實也。杜甫作歌以美之曰:“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為世之仰慕,率皆如是。

  這可以說反映了李邕書法的創新風格和在當時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李邕的書法主要以碑版為多,高似孫《緯略》記載他所書碑版達八百通之多。而且,他所書碑版幾乎都是自己撰文,甚至還有說他親自鐫刻的說法(見何良俊《四友齋書論》)。杜甫有詩云:“憶昔李公存,詞林有根底。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風流散金石,追琢山嶽銳。情窮造化理,學貫天人際。干謁走其門,碑版照四裔。名滿深望還,森然起凡例。”(《八哀詩·贈祕書監江夏李公邕》)杜甫與李邕是同時代人,其詩決非過譽。

李邕的詩文

綵雲驚歲晚,繚繞孤山頭。散作五般色,凝為一段愁。

影雖沈澗底,形在天際遊。風動必飛去,不應長此留。

()

大廈中構,山屹雲鬥。黃河畎澮,太行培塿。整庶宣風,緝戎備寇。

鎮寧一方,光輔元后。

()

西陵望何及,弦管徒在茲。誰言死者樂,但令生者悲。
丈夫有餘志,兒女焉足私。擾擾多俗情,投跡互相師。
直節豈感激,荒淫乃悽其。潁水有許由,西山有伯夷。

()

吾宗固神秀,體物寫謀長。形制開古蹟,曾冰延樂方。
太山雄地理,巨壑眇雲莊。高興汩煩促,永懷清典常。
含弘知四大,出入見三光。負郭喜粳稻,安時歌吉祥。

()

彩雲驚歲晚,繚繞孤山頭。散作五般色,凝為一段愁。
影雖沉澗底,形在天際遊。風動必飛去,不應長此留。

()

傳聞銀漢支機石,復見金輿出紫微。織女橋邊烏鵲起,
仙人樓上鳳凰飛。流風入座飄歌扇,瀑水侵階濺舞衣。
今日還同犯牛鬥,乘槎共逐海潮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