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亮

褚亮,字希明,杭州錢塘人,祖籍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學士之一。曾祖湮,樑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陳祕書監,並著名前史。業中,授太常博士。大業十三年(617年),金城校尉薛舉稱王,任褚亮為黃門侍郎。大業十四年,秦王李世民滅薛舉之子薛仁杲,以褚亮為鎧曹參軍。貞觀元年(627年),與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館學士,被封為封陽翟縣男,褚亮支援唐太宗拓疆政策,命子褚遂良從軍,出兵突厥。累遷至通直散騎常侍,十六年,進爵為陽翟縣侯。後致仕歸家。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諡號曰康,贈太常卿,陪葬昭陵。

()

軼事典故

  褚亮,字希明,西晉以來陽翟(今禹州市)大姓,居住在城東十八里褚河一帶。 亮從小聰明好學,博覽群書,無所不讀,經目必記,又好作文,尤善談論。18歲那年,便冒昧地去造訪當時的政壇兼文壇名流陳僕射徐陵。徐陵也真有點博雅之風,竟然接待了他且與他商榷文章,並對褚亮的文章見識深表驚異。世人有傳為美談,有不可思議,有戲謔褚亮愛與名賢結交者。?

  此事被陳後主聽說了,就召見他,給他出題目,讓他即席賦詩。當時大詩人尚書令江總及詞壇許多名家都在座。褚亮毫無拘謹怯場之意,旁若無人,高聲吟詠,興致勃發,似難節制,使得在座的人包括陳後主在內,莫不稱善。禎明初(586),任命亮為尚書殿中侍郎。禎明三年(589)一月陳亡,亮遂被隋朝收容為東宮學士。大業中(605—617)隋煬帝授亮為太常博士。當時,隋煬帝為改制宗廟,亮引經據典,極力反對,使煬帝久議而不得決。隋煬帝心中不悅,將亮放任為西海郡司戶。此時,京兆郡博士潘徽也被降為威定縣主薄,亮與徽同行。行至隴山(今河南信陽縣東北),潘徽突然病死。因為戰亂加貶謫,褚亮只好買了棺木將其瘞在路邊,頓覺慨然傷懷,遂題詩一首寫在墳旁的樹上。有好事者,互相傳抄諷誦,弄得滿京城的士庶百姓許多人都知道了。地方割據勢力薛舉起事稱秦帝后,慕名收攏褚亮,拜黃門侍郎,參與重要機密事務。舉死之後,其子繼位,無力控制局勢,被唐太宗李世民打敗。褚亮遂歸太宗。太宗亦久聞亮名,不僅不加害於他,反而深加禮遇,賜織物二百段,馬四匹,隨太宗還京師。也是戰亂時期重視攏絡人才,也是褚亮運氣特好,或因褚亮的確才智過人,所以,雖然經陳、隋、秦、唐,四易其主,終不為害,反而愈受寵榮。太宗李世民每有徵伐,亮常隨侍左右。軍中設宴,必定請亮。天下平定之後,太宗對褚亮節節提拔。貞觀元年(627)封亮為弘文館學士,九年(635)晉升員外散騎常侍,封“陽翟縣男”,拜通直散騎常侍,十六年(642)進爵為侯,食七百戶。又與杜如晦、房玄齡、孔穎達,虞世南、許敬宗等十八人為文學館大學士,圖其像貌,題其名字,記其官爵,並命褚亮寫了一篇像贊,曰《十八學士寫真圖》,藏之書府。當時文人傾慕已極,稱之為“登瀛洲”。

  後褚亮告老還鄉,唐太宗李世民還向褚亮“借子”說:“你我相處,倏忽間已三十年。今你將歸裡,朕幸遼東,欲使你的次子遂良隨朕東行,想你不會捨不得一子於膝下吧!”及至褚亮歸鄉養病,太宗親自下詔遣醫藥救療,派中使每日問候不絕。亮卒年88歲。太宗非常悲痛,停止登朝一天,以示哀悼,並贈其為太常卿,陪葬於昭陵,諡號康。亮之一生,實遇明主矣!??

人物生平

  褚亮是唐代著名大臣,文學家,少年時機警敏捷,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善文工詩,喜交遊名士。在陳隋時已有顯名,十八歲仕後陳,陳至德元年(583),訪尚書左僕射徐陵,受到賞識。陳後主聞而召見,命即席賦詩,在座諸人皆頻首稱許,任為尚書殿中侍郎。陳亡後入隋,為東宮學士、太常博士。大業中,煬帝嫉才,誣與楊玄感有牽連,貶為西海郡司戶。大業十三年(617年),金人校尉薛舉割據稱王,任亮為黃門侍郎,參與機密。十四年,秦王李世民消滅薛舉,入唐後為秦王府文學(如同教官),後唐太宗每次征伐,亮常隨軍參預密謀,侍從征戰。唐立國之初,褚亮常對內外大政提出建議,曾勸止唐高祖冬獵,以免擾民。貞觀元年(627年),與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館學士,館內輪流值宿,以備諮詢軍國大事。貞觀九年,任員外散騎常侍。後迭有升遷,又改任通直散騎常侍。十六年,進爵為陽翟縣侯。亮大力支援李世民擴大疆土政策,命子褚遂良從徵,出兵突厥。唐統一全國後,他為文學館招聘賢才,與杜如晦等人以本官兼任學士,共十八人。唐太宗曾命畫家閻立本為他們繪像,並讓亮為這些像作贊,號稱《十八學士寫真圖》,題上名字爵位,收藏為朝廷檔案,是當時極高榮譽。後辭官歸裡,晚年病休在家,李世民還不斷派人慰問。年九十三卒,著有文集二十卷。

褚亮的詩文

陰祗協贊,厚載方貞。牲幣具舉,簫管備成。

其禮惟肅,其德惟明。神之聽矣,式鑑虔誠。

()

蘭徑香風滿,梅樑暖日斜。言是東方騎,來尋南陌車。

靨星臨夜燭,眉月隱輕紗。莫言春稍晚,自有鎮開花。

()

列宿光參井,分芒跨樑岷。沉犀對江浦,駟馬入城闉。

英圖多霸跡,歷選有名臣。連騎簪纓滿,含章詞賦新。

()

曦車日亭午,浮箭未移暉。日光無落照,樹影正中圍。

草萎看稍靡,葉燥望疑稀。晝寢慚經笥,暫解入朝衣。

()

泰圻嚴享,陰郊展敬。禮以導神,樂以和性。

黝牲在列,黃琮俯映。九土既平,萬邦貽慶。

()

晴天度旅雁,斜影照殘虹。野淨餘煙盡,山明遠色同。

沙平寒水落,葉脆晚枝空。白簡光朝幰,彤騶出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