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言史

劉言史(約公元742年至813年間),唐代詩人。藏書家,趙州邯鄲人。約公元742年至813年間,約自唐玄宗天寶元年至憲宗元和八年間在世。少尚氣節,不舉進士。與李賀同時,工詩,美麗恢贍,自賀外世莫能比。亦與孟郊友善。初客鎮襄,嘗造節度使王武俊。武俊好詞藝,特加敬異卒後,葬於襄陽。孟郊作歌哭之。言史著有歌詩六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曾旅遊金陵、瀟湘、嶺南等地。王武俊任成德軍節度使時,頗好文學,為之請官,詔授棗強縣令,世稱“劉棗強”,但未就任。

()

軼事典故

  唐朝時有一個與李賀、孟郊同時代的詩人,他沒做過一天棗強縣令,卻被世人稱為“劉棗強”。他叫劉言史,其詩百鍛為字,千煉成句,《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計七十九首。劉言史去世後,孟郊寫有一首《哭劉言史》:“……精異劉言史,詩腸傾珠河。取次抱置之,飛過東溟波。可惜大國謠,揚為四夷歌。”可見劉言史的詩當時已蜚聲海外。茲錄劉言史詩二首,可見其風格:“花頷紅鬃一向偏,綠槐香陌欲朝天。仍嫌眾裡嬌行疾,傍鐙深藏白玉鞭。”“噴珠團香小桂條,玉鞭兼賜霍嫖姚。弄影便從天禁出,碧蹄聲碎五門橋。”

  有一次,他去拜訪成德軍節度使王武俊,王武俊要出獵,便邀劉言史同往。行獵中馬匹驚起蘆葦叢中一雙鴨子,王武俊一箭雙鴨,十分興奮,得意地對劉言史說,我的武藝高強,先生詩詞頂尖,何不作詩以頌此文武之會?劉言史當即於馬上作《射鴨歌》以獻。王武俊愈加器重,欲推薦劉言史為棗強縣令,劉言史卻以有病為由婉辭,但人們卻由此稱劉言史為“劉棗強”。

  劉言史的名聲傳到了漢南節度使隴西公李夷簡的耳朵裡,渴思一見,便以髹器(漆器)千件賄賂王武俊,請其引薦。於是劉言史做了李夷簡的幕賓,從此每天與隴西公飲酒賦詩,劉言史由此詩名大噪。過了一段時間,李夷簡的一個從事(官職名,僚屬)說,以劉言史的才幹,只讓他作詩,是不是有點大材小用了?李夷簡便問劉言史願意做什麼官,劉言史回答說,我也沒多大能耐,做個參軍也就到頭了,於是被任命為司功參軍。後來李夷簡又奏請為其升職加爵,沒想到劉言史無福消受,詔下之日,竟無病而亡。隴西公大慟,說,果然如其所言,只做到了參軍。於是厚葬於襄陽萬山柳子關。十多年後,晚唐詩人皮日休為其撰寫了長達1000多字的《劉棗強碑》,對劉言史的詩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稱“其美麗恢贍,自賀(李賀)外世莫得比”。

  劉言史以“棗強”留名,卻沒在棗強縣做過一天縣令,而在唐朝時,棗強有一個縣尉也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名字,只不過這名字留得有點另類。此人叫張懷慶,在詩歌大為光大的唐朝,張懷慶不可避免地愛寫點小詩以附庸風雅,但他才氣有限,寫不出好詩來,於是就想了個“抄近道”的方法,即把別人的詩拿來改裝一番,當作自己的詩。監察御史李義府寫了一首詩:“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雪影,好取洛川歸。”張懷慶覺得不錯,就每句添兩個字,改裝成一首七絕充作自己的作品:“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意裁雲作舞衣。照鏡自憐雪影,時來好取

  洛川歸。”有人編了兩句話嘲諷他:“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弘文館學士,中書待郎)”。“生吞活剝”這個成語即由此而來。

評價

  劉言史是中唐燦爛詩星中的一顆。與他同年的盂郊讚譽他:“精異劉言史,詩腸傾珠河。”晚唐皮日休高度評價他:“其美麗恢贍,自賀外,世莫能比。”

劉言史的詩文

南越逢初伏,東林度一朝。曲池煎畏景,高閣絕微飆。

竹簟移先灑,蒲葵破復搖。地偏毛瘴近,山毒火威饒。

()

夷女採山蕉,緝紗浸江水。野花滿髻妝色新,

閒歌欸乃深峽裡。欸乃知從何處生,當時泣舜腸斷聲。

()

放螢去,不須留,聚時年少今白頭。架中科斗萬餘卷,

一字千回重照見。青雲杳渺不可親,開囊欲放增餘怨。

()

擾擾浮生外,華陽一洞春。道書金字小,仙圃玉苗新。

芝草迎飛燕,桃花笑俗人。樓臺爭聳漢,雞犬亦嫌秦。

()

星寥寥兮月細輪,佳期可想兮不可親。雲衣香薄妝態新,

彩輧悠悠度天津。玉幌相逢夜將極,妖紅慘黛生愁色。

()

獨坐爐邊結夜愁,暫時恩去亦難留。

手持金箸垂紅淚,亂撥寒灰不舉頭。

()